第五十三章(1 / 2)

加入书签

罗莫西城被拆除的南边城墙,只剩二米高的墙基矗立在原址,一小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正沿着墙基巡逻,不远处还可看到其他巡逻中的小队时隐时现。

虽说目前不太可能遭到来自国内方向的任何攻击,作为目前官阶最高的安德森依旧保持着无时无刻的谨慎,随时派有一个大队沿着城墙四处巡逻,监视来自纳斯拉国内的动静,以彻底杜绝任何意外的可能性。

布雷德是纳斯拉第八军团的一名大队长,今天轮到他带领的大队当值,作为大队长的他并没摆长官的架子,而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亲自带着一个小队参加巡逻。

抬头望望火辣辣的太阳,布雷德不由咂咂嘴,艰难的咽了口吐沫,直感到身上的铠甲就像蒸笼般吸收着阳光的热度,后背衣服早已湿的可拧出水来。

转头看看身后的兄弟们,一个个也是汗流浃背的样子。

布雷德暗自嘟囔:“这鬼天气,真是热死人!算下来该有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吧。”

看着兄弟们萎顿不堪的样子,布雷德清清嗓子正要说话,职业军人的敏锐让他感觉到有什么情况正在发生,似乎……

布雷德迅速扒下头盔趴伏地上,一只耳朵紧贴地面仔细倾听。

听了半晌,一开始的敏锐直觉果然没辜负他,远处地面传来的震动证明了件事:有支队伍正在迅速接近中。

不敢怠慢,布雷德迅速招呼一个兄弟去城主府报告,同时以特定节奏吹响了哨子,告知同伴“情况不明,即将接触”。

尖锐的哨声具有很强的穿透传播能力,附近分散开巡逻的小队听见哨声后迅速赶过来。

布雷德关闭孤零零的城门,很快将赶来的手下汇集在一起,在南城门内侧的空地摆出防御阵形,准备迎接紧急情况。

毕竟城墙已被拆除,剩下那点高度完全防不住任何攻城手段,只有集中力量迎击才是正确手段。

天际出现大队人马赶路时扬起的灰尘,随着距离的接近,真容逐渐显现出来。

这是队近千人规模的精锐骑兵,看得出连续赶了很长时间路,速度已有所下降。

眼看队伍马上要接近城门三百米处,队伍前列一位身着将领服饰的高大骑兵高扬起“止步”手势,整个队伍在很短时间内便由高速疾奔的状态到完全静止,队形竟丝毫不乱,可见这支队伍的训练有素。

那将领诧异的打量了眼被拆除的城墙,单人独骑来到城门处,高喊道:“我是卡斯米安皇家侍卫长麦尔肯,请你们长官出来说话。”

布雷德脚下垫着块石头趴在城墙上,正仔细观察这支远来的队伍和那个单独前来的将领,听到这话,腾的跃上城墙,对麦尔肯说:“您好,尊敬的麦尔肯先生,我是大队长布雷德,请您说明来意。”一边警惕打量远处的骑兵队伍。

麦尔肯道:“别紧张,我们没有恶意。前段时间兽人大军进攻罗莫西城,我国伟大的莫妮娅女王听说这情况后,十分为罗莫西城的情况担忧,毕竟罗莫西城是纳斯拉和卡斯米安的最后屏障。她集合了全国仅存的五万军队,并且召集了三十万普通国民,准备前来支援罗莫西城,没想到大军还在半路上就听说罗莫西城已击退了兽人的进攻。”

说到这儿,麦尔肯庄严的对布雷德行了个军礼,礼毕后继续说:“对于身处绝景仍坚守罗莫西城的安德森将军和你们这些无比忠勇的士兵,我,包括我们的女王和所有卡斯米安国民都表示万分敬佩!”

布雷德出于军人的礼貌,急忙回了军礼。听到麦尔肯后面的话,心中亦不由得自豪。参与过罗莫西城保卫战,对所有第八军团的士兵将领来说,绝对是件值得夸耀终生的事。

话题一转,麦尔肯又说:“在路上,我们听说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传闻,就是关于那位黑发黑瞳的神秘人力挽狂澜,帮助第八军团打退兽人进攻的事迹。虽难以置信,然而我们相信这传闻最少有大部分是真实的。毕竟,除了奇迹,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挽回罗莫西城的陷落。”

麦尔肯语气转为恭敬:“莫妮娅女王十分感激他为所有纳斯拉和卡斯米安的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很想亲眼见见这位英雄,并对他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避免误会,莫妮娅女王已遣回了大部分军队和所有助战的平民,只带了一千皇宫侍卫继续赶赴罗莫西城,此时,她的坐辇正在我身后的队伍中。”

现在只要一提到冷情,所有第八军团的人都止不住崇拜之情,布雷德闻言道:“我不知道外面的传言是怎样的说法,不过罗莫西城确实是被冷大人力挽狂澜一手拯救,每个第八军团士兵都可以证实。”

想了想,布雷德又说:“既然如此,我相信你说的话,不过在没征得安德森将军同意前,我不能自作主张放你们所有人进来。不愿久等的话,您可以和莫妮娅女王带领五十名侍卫先入城,其他人等待安德森将军的命令,如何?”

麦尔肯毫无犹豫的点点头,说:“可以,我这就安排。”

言罢,麦尔肯掉转坐骑往队伍中奔去,布雷德又赶紧找士兵回城主府报信,并安排了一个中队,准备作为女王陪行,其他士兵则肃立两侧恭迎女王的驾临。

一国女王驾临可不是件小事,第二个回去报信的士兵撒丫子就往城主府跑去。

听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士兵汇报,安德森满面吃惊之色,急忙找到冷情通报情况。

冷情可没安德森那种即将面见女王的惶恐。无论女王还是皇帝,对冷情来说都和普通人没什么分别,不都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没什么大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