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三情节的十点解释(1 / 2)
一石击起千层浪,自高顺战死之后,身为作者我所听到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这也难怪,每个读者心目中的三国人物都是不同的,笔者构勒的是属于他自己心中的人与事,争论难免,在此谨向勇敢说出自己观点的诸位反对的和赞同的读者致谢!
说说自己起笔之初的几点想法吧,与诸君共勉。
新野城高顺700士卒对曹兵30000众的由起:
1、凡军事战略的形成,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文中描述,高宠在第二次出兵攻打荆州之时,准备并不充足,当时刘表新亡,刘备集团和蔡瑁集团为争夺继承权问题展开互斗,刘备虽然初到荆州不久,但很快的利用皇叔的身份与清议士大夫打得火热,并收留了被高宠赶走的许靖、许邵等人,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以奉汉家为正统的刘备和正一步步抛弃汉统的高宠就象两个无法调和的对立面,矛盾只会越来越激化,他们和依附他们的抱着各自目的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是一种信仰的战争,无论是高宠还是刘备都无法回避。
2、因此,在得悉刘备回师襄阳夺权之后,高宠、周瑜都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关健,他们做出的回应是迅速调集可能的兵卒,对竟陵、沔阳留守的关羽部展开围歼,这一阶段是荆州战事的开始,无论在兵力上、士气上和将领的才能上,人才聚聚的高宠军都占了上风,战役的结果是关羽兵败而亡,刘备冒险夺权的企图由此而失败。
3、刘备的逃亡。新三中刘备是牵线达成三家对抗江东的主要联络人物,在荆州、交州先后被高宠猛攻之后,刘备能够投奔的对象只剩下了益州的刘璋。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当时蜀中的状况,在刘焉死后,其子刘璋虽然继承了州牧的位子,但以州中大史赵韪为首的一部分实力派官员却并不买帐,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赵韪的兵马围攻成都,刘璋最后是依靠了东州兵(由司隶、南阳、襄阳一带迁入蜀中的百姓组成的流民集团)的帮助,才平定了这一次叛乱,史载赵韪的属下中就有大将甘宁,新三中因为甘宁已提前出现,故不作论。由此,刘备在这个时候进蜀,实力上虽然弱了一些,但对于刚刚即位处在困境中的刘璋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起码在赵韪势力没被平定之前,刘璋无力也不会说不让刘备进蜀的话来。
4、刘备的汉中逃亡路线。从汉中进蜀中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在写这一段时笔者也详细的参略了汉中地图,米仓道和金牛道都是史载的两条传统入蜀路线(阴平路线不提),建安六年天师道张鲁刚刚脱离益州的管辖,自立不到一年,在此之前刘璋遣大将庞义从巴西进攻汉中,结果惨败,正是由于这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才促成了汉中的短暂独立,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张鲁的影响和实力远没有后期那般的稳固,所以,在遭到张飞的突然又迅猛的袭击之后,张鲁政权可以说有点被打檬了,匆忙中张鲁误以为刘备有图谋汉中的意思,于是调集了所有的兵力聚拢在南郑要与刘备决战,这是不得己的举动,这时,刘备以孙乾为使陈述厉害,通过游说讲明借道通过的意思,这对于张鲁来说,仿佛是一头刚刚猎获食物的狼,突然发现有一头狮子也在窥伺着,顿时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待最后发现狮子不过是在身边溜达,这才松了一口气。
5、荆州战役的第二阶段。关于襄阳一带四下分兵的争论,许多读者都说以周瑜、徐庶的才能,一流统帅配一流军师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此话虽然有些道理,但不免还是有以历史人物来揣度新三的嫌疑。事实上,在得到荆襄属郡暴动的消息后,高宠或者周瑜做出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派兵平叛,在这个时候如果任由各郡、县大乱是绝不可能的。有读者说可以募流民扩军嘛,试问在民众都持敌对不合作态度的时候,你就算是募兵又能够募到吗?联想一下史上刘备白帝城死后,诸葛亮派兵征讨蜀中各郡反叛的过程,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在这一时期刘备已西遁,高宠在以和平手段说服文聘近二万大军投降之后,面临的是镇压和平复属郡的反对势力,尽快恢复生产的任务,这一任务其实并不比战场撕杀来得轻松,在刘表励心图治十余年后,荆州百姓生活相当安定,他们从心底里对刘表政权是拥护的,其中不仅仅只有蔡、蒯、杨、习”等大户,还有众多的普通百姓,因此,刘琮势力(蔡瑁、向朗为首)虽然退出了襄阳,他们的影响力却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民心站在敌方一边,我明敌暗,蔡瑁等人可以轻易从高宠新占地区获得重要的情报,包括兵力上的调动等等,而高宠一方却很难从曹军严密防守的宛城获得有利的情报,在这个时候,唯一的情报来源越女何宗的暴露是致命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何宗的死让徐庶一时丧失了判断事实的能力,可惜的是,许多读者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了周瑜、徐庶是如何如何的有才干、有能力上,却没有去想一想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能力有时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时却只能发挥一半或者连一半都发挥不出来(附一句,个人以为史实中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来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已到达极致,正如运动员的成绩有高峰也有低谷一样,不能一直持继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