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教育为本(1 / 2)
第一百五十二章教育为本!
扩充人口的问题很好解决,但第二个问题,设立官学,却是个大难题。
官学自古以来就有,推上去可以追到春秋时代,不过只是没有形成体系罢了。不要以为只是现代才有什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其实比之现代,古代的教育一点也不落后,只是交通和经济的关系,因此才显得读书的艰难。
自隋炀帝推行科举制度以后,因为即便是小门小户,穷困潦倒的一介泥腿子,他也可以凭借这科举一步登天,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员,由被统治阶级转变为统治阶级,读书就等于发财,就等于升官,因此教育自然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富贵之家各家都有家学、有私人先生,尤其是大官贵族,其中的家学更是媲美国学、太子监之类的高等学府;中产之家可以去知名学院负笈求学;至于小门小户,贫苦人家,也可以花上几个钱,去宗族合力开办的小私塾中求学。
另外,也有一些甘于奉献的先生,自掏腰包开办私塾,贫苦人家即便出不起钱,只要送上一两个窝窝头,尽点孝心,那也有可能求到学。
至于明朝,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各种书院大行其道,就是开国之初朱元璋定下的官学那也遍地都是,基本上只要不是穷乡僻壤,渺无人烟的地域,那都是有着官学的存在。
不过在这里,却不是军户们不愿意进入官学,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官学。谁不想自家后代多读书,以后有出息,飞黄腾达?但是一来军户子弟的前途已经定下了,只能成为军户,世世代代不得脱籍,读了书有什么用?二来周世龙开办的官学却是着实令人失望,既不讲四书五经,也不讲千家诗百家姓,成日了除了认字之外,就是开设了一些史书、律令和诗词歌赋,甚至于还开设有算术!
自家有钱还好说,都没多少余钱,学算术做什么?而且就算学了算术,倒不如去商号店面里面做学徒,既能学到算术,又能在一旁学会做生意,一举两得。
前番考虑了这么多,最终周世龙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下面的人也都颇有怨言,因此并没有立即把官学建立起来,只是成立了一个福山军校,用来作为士兵和军官们的学校,认识一些字,顺便贯彻一下他的思想,替士兵们做思想教育工作,洗洗脑。
当然,这些并不是周世龙打消念头的最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整个福山千户所并不能被他全权掌控,如果仓促做了,那只能一团糟,根本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
不过现在既然将福山千户所全部整合在了一起,也是时候进行官学的教育了。至于以上的这些因素,卫所之内军户们的怨言,通通没有被周世龙考虑在内,他打算用强制性手段将教育的事情贯彻下去。
学个算术,军户们都不情不愿,要是以后把欧洲人聘来教授物理化学,把工匠的技术提取出来建立技校,那这些军户还不都要造他的反啊?因此基础的第一步就应该采取高压政策,强制性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至于言论的自由、人身的自由,这些都得滚蛋,起码在没有取得绝对性的思想改造成果之前,他必须独裁。
而且说实在的,封建时代的国人,那都是习惯了独裁,你不独裁,这些人反而会无所适从,乱搞一通。
要想以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教育是重中之重。而教育,自然是从小孩子开始抓起最合适。等这些小孩子的思想被他改造了过来,接受了新的思想,那以后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现在条件成熟了,周世龙于是一面广为搜略人口资源,一面拨下了数万两白银扩建官学,在福山屯、高瞳、张格庄等等这些福山千户所之下的屯堡之内,每个屯堡修建一所官学。只因福山屯为卫所中心所在,因此福山屯之内的官学规模自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官学的建成之后,占地极广,不仅建了一所书库,花大量的银子从山东各地或者远从京师之地购买了数千上万册的书籍填充了进去,而且又建立了数十间水磨青砖搭建的校舍,所有入学的学生一律吃住在学校。
在这里,并不是所有军户都愿意把儿女送进学校的,不过在周世龙的强制政策下不得不如此。因为按照周世龙的规定,如果不送子女就学,不仅均分的田地要收回,更是要被驱逐出福山屯。
军户们自然是满心的不情愿,甚至于有几个老人还背地里埋怨不止,直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不过令他们稍感安慰的是,子女入学之后并不需要花费他们半钱银子,而且吃住都是周世龙自掏腰包,可以说他们家里都省下了一个人的口粮,日子也过得比以前相对宽松了许多。
至于说子女上学,给军户们予以补贴,那是别想了,周世龙不会做那个冤大头,他正要挟杀人立威的威势一举办成此事。而且若是对这些军户们太好了,那会让他们得寸进尺,以后若是没有好处,说不定还会因此而恨上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