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韩国人要来建厂了(2 / 2)
李小龙来到岛城没两个月,就签下了源爵酒业的建厂合同,二三百万美元的真金白银,就此落地。现在源爵酒业又申请了的一块地皮,生产规模很快就会翻番。
还没等市里对他的表彰发下来,紧跟着他又谈下了郑记印务公司,当时还叫郑记印刷厂,又是一千多万港元到了账上。
李小龙还谈成了其它几笔投资,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孟伟杰参加工作是顶他父亲的岗,当上了国营百货店的售货员。几年后他在机缘巧合之下,进了商业局,成为局里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他在商业局基层待了多年,混成了官场老油条。后来被老领导听说他很能喝酒,便把他调到了接待科,负责迎来送往,陪吃陪喝。
孟伟杰这样的资历,别说和李小龙竞争副主任的位置了,就连招商办业务科科长,他都不够格。
一个只会几句俄语的业务科长,与外商交流时离开翻译就抓瞎,总不能指望一辈子遇到的全是华裔商人吧。
李小龙正经还跟着食为天的双语培训班,认真学了一年的英语和粤语呢。
孟伟杰无奈,只能在招商办业务科科长的位置上等机会了。只是他能力有限,业绩上远不如科里其他的人。
最近一段时间,孟伟杰却是有些冒头了。李小龙暗中打听了一下,原来孟伟杰联系到了三名韩国客人,有意在岛城投资工厂。
“韩国人?要办什么厂,投资多少?”孙大海问道。
现在的岛城,基本招不来真正的韩国大企业。因为现在华夏和韩国还没有建交,任何大企业在投资建厂时,都要先权衡政治风险,不会轻易进入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
孙大海对韩国人在大陆开设的企业,一点好感都没有。他们利用大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多集中在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里。
韩国国内的企业中,工会的力量强大得有些变态,老板是不敢得罪工会的。
到了大陆,没有这方面限制了,韩国老板就变本加厉地压榨工人,仅仅支付微薄的薪水,就肆意增加劳动时间和强度。
最早的一批韩国个体户,大都是在韩国发展不如意的人。他们到了大陆,利用政策申请低息贷款和几乎无偿使用的土地,用于开办工厂。
当政策优惠期满,也就是常说的“三免两减”结束之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便关停工厂,换个地方继续吃政策红利。
所以孙大海一听说是韩国人要来开厂,自然要问一问小舅。
要知道,如果在李小龙任上招来大批韩国人在此开厂,等几年政府要收税时,人家卷着钱撤了,即使李小龙不在这里工作了,也会成为他的一个污点。
“他们的投资额倒不是很高,听说他们要建一家玩具厂和两家服装厂。”李小龙回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