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卷六 王者归来(下)(2 / 2)
但是辽东毕竟有其特殊所在,天子也不可能真的率领大军在此地耗下去,去深山老林中剿灭高句丽。
如此,便先让这些东夷感到重威,然后再行怀德之事。
起初众人只以为,天子是打算让司马懿给高句丽一个台阶下。
但现在看来……天子的用意,远远没有那么浅薄!
何谓华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虽然这就是华夏的定义,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概念,似乎只有汉人血脉,这才能够被称为华夏。
可天子这一次,似乎是要将“华夏”的定义重新编写!
这件事情,并非是从现在开始。
早在金城之战时,天子便令羌人全部改换汉姓,使用汉人的文字,学习汉人的礼仪。
如今凉州之地,羌人汉人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如果不是去查询祖籍,已经很难分辨羌人与汉人的分别。
当一个容貌大致相似,说着关中官话,口诵诗书礼乐的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有谁敢说他不是诸夏之后?
而随着北庭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的相继建立,诸夏与夷狄在血脉上的分别更是被刻意模糊。
……
这些事情,天子做的向来隐蔽。
但也正是因为隐蔽,其实很多事情到了今天,也几乎成了水到渠成。
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便是,何谓华夏?
血脉?
习俗?
口音?
还是……有礼仪!有章服?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天子的那个答案。
而天子也没有让众人等待太久。
只听天子疑惑道:“如此?高句丽可称华夏?”
“自然可称华夏!”
天子又询问高延优:“汝,乃是华夏之后,而非蛮夷之主?”
“正是!”
高延优即便再愚蠢,此刻也知道自己有必要应下此事!
天子沉默。
但沉默过后,语气却明显轻松几分:“来人,赐座。”
屡次侵扰大汉边境的蛮夷之主,自然没有资格在天子面前坐下。
但既然是诸夏之后,那却是另当别论了!
高延优、于王后不敢置信的看着侍者在他们面前摆放的座椅。
直到他们屁股挨上去的那刻,他们才终于意识到——
高句丽……是不是不用亡了?
而面对天子如此明显的双标,一众围观的西域使者还有雍华、卑蔑两名国主,都是隐约明白了天子的用意。
何谓华夏?
并非血脉,而是礼仪、章服。
一时间,众人都若有所思……
“汝既然明白自己是华夏,就应当知晓礼仪。”
“臣知晓!”
高延优此刻是一息都不敢耽搁。
宛若即将溺死之人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根绳索,高延优此刻已经是抓住这根绳索不打算放手!
“那卿以为,懂礼之人,可以私自建国,立下王号吗?”
……
“自然不可以!”
高延优还在犹豫,于王后倒是果断的回答天子!
同时她知道,天子果真是给了高句丽一个台阶去下!
而高延优此刻也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有半点犹豫,当即顺着天子的话说了下来——
“臣愿意废除国号,为汉之苍海,以正诸夏之风!教化苍海之民!”
身为高句丽王的高延优,此刻毅然决然的主动废除了高句丽的王号!
甚至不单单是高句丽的王号,还有高句丽的种族文化,都在这一刻和之前做出了切割!
只因这是唯一能够保全高句丽,同样也是唯一能够继续让他们夫妻两继续保持富贵的方法!
刘协眼看二人这般识趣,顿时和颜悦色道:“既如此,自当以诸夏之礼待之。”
“从此,可于高句丽原都城国内城建立侯国,以作诸夏正祀!”
对于土地,毫无疑问要设立郡县。
但是对于高句丽、扶余这些王室本身,则可以予其富贵,建立侯国。
高延优、于王后夫妻此刻劫后余生,自然对着天子谢恩。
令其下了高台,同时高台之论也传递了出去。
听闻高句丽王主动废弃国号,而天子也在其地设置郡县,并且废其王号,改为侯爵后,扶余王简位居、三韩辰王、倭国女王卑弥呼皆是面色一变。
扶余王简位居虽心中不服,但想到如今连老巢喜都都在汉军控制之下,却也不敢抗命。
倒是三韩辰王开始大呼小叫:“大汉天子,怎么能够这般无礼!?”
……
消息传到高台,天子第二个召见的便是辰王。
辰王见到天子不行礼,不跪拜,依旧以王自居!
刘协见状,亦是微微一笑。
“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
“如此蛮夷,不能存焉。”
“予曹操、孙策令,命其南下,犁庭扫闾!”
正在朝鲜城中的曹操和孙策收到天子命令,立即南下。
“曹将军,天子要犁庭扫闾,请问该做到什么地步?”
“凡高于车轮者,杀无赦。”
“哦……行!不是?曹孟德!你车轮平着放是吧?”
……
数日。
有舟船自东海行来,阴风阵阵,鬼火狐鸣,桅杆下坠,布满头颅,天子命人筑为京观,并以辰王首级封顶。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倭王卑弥呼大骇,请求天子效仿高句丽、扶余之事,贬倭王为倭侯,作诸夏正祀!
天子又召乐浪太守岐,斥其之过,但虑岐在辽东苦寒之地,便不做处罚,命其为苍海太守,张岐感激流涕,谢恩天子。
罕见的,天子并未对辽东的世家豪族下死手,而是将其迁往新设立的苍海郡还有在三韩土地上的带方郡。
带方,还有北面的乐浪郡以古之带水为边界。
天子闻之,废“带水”之名,改为“汉江”。
带方郡治,也从“慰礼城”改为“汉城”。
天子遣侍中司马懿为使者,迁袁谭裹挟之民往返青州,有百姓不舍开荒土地,故此只迁回五万户百姓,另有十余万户百姓定居辽东,户入辽州籍贯。
……
“徐将军,辽州便靠你了。”
又耗费数月给新设立的辽州建立秩序后,天子终于自辽州旅顺重返青州蓬莱。
但在临走前,却留下了一位柱国坐镇。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在外颠沛流离大半辈子,才终于落叶归根,回到老家的徐荣。
刘协拉住徐荣的手,继续叮嘱辽州的几间大事——
“辽州有煤、铁、黑土,可以自给自足,只是要多建造船只,保持辽州与中原联系。”
“此外,扶余、高句丽、倭国等虽然臣服,但不过是碍于大汉之威,并未心悦诚服……若是一旦有变,徐将军可自行决断,不用上报朝廷,免得耽误了要事!”
发展辽州、兴旺海运。
监视东夷、犁庭扫闾!
刘协给徐荣的权限不可谓不大,而徐荣此刻也向天子保证:“断不负天子所望!”
“只是……”
徐荣挠挠头,终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不情之请——
“臣不奢望能够将诸葛尚书那样的人物留在辽东,但倘若将来科举取士还能有俊才,臣请求天子多往辽州分派几个!”
知识,简直太香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
徐荣在和诸葛亮挖掘出辽东众多矿脉之后,对这一言语有了更深的认知!
不光是要从天子这里打秋风,徐荣甚至想着……反正辽东长夜漫漫,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每到冬日便令其在家中读书。
不求能学成诸葛亮这样,只要有诸葛亮十分之一,那也是辽东之大幸!
而刘协听后,自然微笑应允:“好!朕准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