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可为公否?(2 / 2)
可贾诩还是不敢答应。
虽然这种“国公”,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公爵”。但毕竟是大汉四百年以来的头一遭。
……
倒也不是头一遭,贾诩险些忘记,王莽也被赐予过“安汉公”的头衔。
虽然刘协所言的“雍国公”没有“安汉公”那样吓人,可贾诩还是不敢直接认下此事,而是寻找别的理由——
“陛下,臣不精礼仪。此类大事,应该召集宫内博士、礼官共同商议,臣实在不敢以自己微薄的学识参与这种大事啊!”
找博士和礼官商议?
刘协看出贾诩是想甩锅,不过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让博士、礼官参与其中,确实能够使流程更为正规,也能彰显大汉的气度,不至于太小家子气。
可刘协哪认识什么博士、礼官?
宫中有肯定是有,可谁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支持刘协?
万一不支持,那唤他们过来可就不是商讨,而是争吵。
刘协纠结片刻,脑海中突然想起一人——
“文和,蔡中郎可以吗?”
蔡邕乃当世名家,不光精通经义,对于礼学的研究也是闻名遐迩,所以找他肯定没错!
加之蔡邕必然是无条件站在董卓这一边,所以也不会来和刘协扯皮,方便做事。
“陛下,蔡中郎自然可行!”
眼见找到一个背锅的,贾诩哪还能有半点不满?
这个时候别说是蔡邕了,便是刘协要和吕布商议,贾诩都能将吕布夸的天乱坠,然后赶紧把吕布抓过来替自己挡箭。
“那便将蔡中郎唤来……不要太张扬,避免让其他人知道。”
刘协害怕被那些博士、礼官堵门,所以嘱咐贾诩一定要隐蔽行事。
“臣遵旨!”
贾诩行礼后跑的飞快,仿佛生怕晚上一步就会沾染上此事一般,根本没有半点停歇。
此刻蔡邕就在家中。
听到贾诩来寻,要他面见天子,蔡邕顿感不妙——
“贾令君可知天子是何事召我面君?”
“不知!”
贾诩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天子要找他商议什么事务,反正只是硬拉着蔡邕入宫。
蔡邕见贾诩讳莫如深,一时间更为惶恐。
倒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刘协要找他商议“封公”一事。
而是蔡邕在事后才反应过来,那日天子在鸿台上作的诗不对劲!
诗,确实是好诗!
哪怕事后细细品味,蔡邕依然认为那是能够比肩《凤求凰》的好诗。
可那诗是给谁写的?
那可是求爱诗!
当时鸿台上的女眷就那些,大多都还是董卓的小妾!
联想到天子与自家女儿在郿坞中的那些事,蔡邕愈发惊恐——
天子总不能是冲着自己女儿来的吧?
那怎么行!
昭姬如今还在孝期,如何能做那样的事情?
加上现在天子亲自来召,更是让蔡邕害怕——
“若是天子用强的怎么办?”
应该不会吧?
不,有可能……
和其他人不同,蔡邕是亲眼看到刘协那日在郿坞城墙上端坐一整日的。
这般豪迈男儿,行事粗糙些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那毕竟是自家女儿的名节,怎可这般毁坏?
蔡邕一时心乱如麻,直到见到天子时的心情依旧沉重。
“蔡中郎,今日召你入宫,不过是为了讨论太师封公一事。”
封公?
蔡邕身上千斤担突然被卸去,严肃的脸上突然露出笑容——
原来是封公啊!我还以为是昭姬的婚事呢!
……
……
不对!
蔡邕瞪大双眼,险些发出尖锐的爆鸣——
“陛下说要做什么?封公?给太师???”
“蔡中郎今日怎么一惊一乍的?”
刘协趁着贾诩去召蔡邕入宫时,也命侍者拿来一些关于“礼”的书自行翻阅。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韂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鈇钺、秬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繄二国是赖。”
这便是能够封公的法理。
可是……
周天子的法理,能够用到汉室吗?
说不行吧,天下儒生以周礼为尊,谁要敢说周礼不适用,只怕那群儒生敢上来将对方给活活撕开!
说行吧,高祖皇帝又有先例。
但高祖皇帝的先例,也仅仅是“非刘氏不得王”。
封国公,却是刚好钻了高祖皇帝的空子……
即便蔡邕是当世大儒,也还是被这个问题难在了当场。
封公之举,到底行也不行?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