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节(2 / 2)
长长的鸣谢指导名单,看起来霸气非常。
前面是大学的名字,后面跟着系或是教授的名字,如果没有教授,那就放学生的名字,反正也没人纠结那个人名到底是个啥。
第一波营销是比穷卖惨,让剧组接地气,看起来搞笑有趣的同时,也能降低大家对服化道,还有的预期。
第二波营销就是展示优点,告诉观众,我们的剧情和专业知识过硬,我们的钱都花这了。
大多数书粉对剧情还原度和演员贴合度的追求最高,能达到这两点,哪怕是大学宿舍里拍着玩的,都能得到极高的评价。
最重要的是能管理好观众对片子的预期,给快饿死的人吃一碗有大块肉的饭,他们就会很高兴,要是抱着吃米其林三星的期待,结果吃到嘴却发现是工地旁边的十元盒饭水平,观众是要掀桌的。
路菲菲向朱总表示:“要是他们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我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你放一百个心!”
朱总见路菲菲安排的对接人也很靠谱,一颗心终于放下了,那祥林嫂一般的嘴也终于不再劝说路菲菲再多关心他们这边几天,反正有人能贯彻路菲菲的思路,能把事做下去就行了。
路菲菲来的时候,小吴同学此时正处于烦恼之中。
他对纪录片拍摄的热情相当高,也是得益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让他觉得“我上我也行”,拍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谁不喜欢。
本质上还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想法是什么,取决于他今天刷到了什么,随便刷到三五个讨论一件事的贴子,他就觉得这就是大势所趋了,拍出来必火。
小吴的金钱压力不大,压力来自于面子,刚刚打造的“神算子”人设,不能第二次就被自己砸了。
他想成为常胜将军,不败战神。现在有了任红霞,他相信搞艺术的人一定有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不管怎么样,也一定能做出好作品。
在路菲菲帮朱总做初期安排的时候,任红霞也已经挑到了跟小吴合作的选题——茶马古道。
涉及到茶文化,小吴此前为了做茶叶生意速成的那点茶叶知识,也不算完全白费功夫。
国内有七条茶马古道,三条上西藏,四条延伸到国外。
不管是纪录片最受欢迎的少数民族风情元素,还是国家喜欢的自古以来的对外友好形象,都有。
大方向定了,下面就是细节。
每天都仿佛卡在了时间循环里,一日一日的重复着同一个套路:
早上十点,任红霞攒起来的主创团队和小吴一起到会议室,开始头脑风暴,思考方向。
中午,订饭,一边吃饭一边头脑风暴。
下午,想出一个方向,主创团队策划分析这个方向的可行性和受众面。
傍晚,订饭,一边吃饭一边听策划分析出的结果。
晚上,文案攒大纲思路,摄像谈拍摄手法。
凌晨两点到三点,也可能四点五点……散会。
早上十点,大家重新坐到一起,把昨天的案子拿出来再次审视。
刚刚想出来点子的时候很兴奋,亲妈眼看啥都好。
搁了一眼,味儿就变了,亲妈变后妈。
推翻,重来……
如此这般,过了整整十天。
已经推翻了九版,本来有一版已经让任红霞觉得第二天想起来也很高兴,但是,不能让小吴同学高兴,小吴同学压根没听懂他们兴奋的点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纯看片观众,如果他们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要怎么样才能说服外面文化层次更低的观众。
小吴同学不像朱总,会强硬的说“我觉得不好,就是不行!”
他就像一个虔诚老实又执着的学渣,缠着班里的学霸给自己讲题,听不懂也绝不放弃,但是怎么都听不明白,把学霸给说绝望了。
要不是纪录片想找个愿意投资的人千难万难,任红霞真的想放弃这个眼神清澈的富二代。
就在大家都非常痛苦、睡眠不足的第十一天,路菲菲出现在头脑风暴的会议室。
所有人,包括任红霞团队和小吴同学团队在内,不由得眼前一亮,比喝了三杯冰美式还精神。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飘出一句话:“得救了。”
按路菲菲所想,十天了!他们怎么着都应该已经推进到每集的分集大纲、去哪些地方拍摄、联系协作单位了吧?
自己过来,就是看看他们的大纲里面有什么亮点,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典故,联系到的协作单位有什么能吹的点,最好再从协作单位上再薅点羊毛来支持拍摄工作……
这才是一个营销公司应该做的事。
结果,他们居然还卡在不知道怎么拍上面。
他们在纠结东西是要不要从茶树发芽开始拍、炒茶工艺的t历史变迁、炒茶人的技巧,以及等等……从之前讨论的内容来看,《茶马古道》起码得过十集才能让茶叶上马背,走上茶马古道。任红霞以前的合作伙伴都是专业人士,不需要她说什么,他们自己会对拍摄难度、观众接受度,以及收视率的基本盘都有一个大概的预估,在第一天开会的时候就能解决掉这些问题。
现在,她的团队都是慕她名而来的半吊子,只能说是“爱好者”,愿意学。
愿意学,也就是不能即插即用。
再加上甲方小吴连半吊子都不是,就更加灾难了。
项目组的助理简单把前几天的会议结果说给路菲菲听,路菲菲听了半天,觉得有点疑惑:“你们是还没有确定想展示什么,就已经在讨论细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