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带着导师拿诺奖(2 / 2)

加入书签

但再怎么说,在强电统一理论这种理论物理学界最大的王冠面前,同样都不够资格看的。

对于南大来说,即便是徐川不提,他们都会主动找上门抢着办。“那就麻烦校长了。”

徐川伸手接过谈绍元递过来的清茶,笑着说道。

“不麻烦不麻烦,这有什么麻烦的,我还巴不得这样的‘麻烦’多来几次呢。”

谈绍元笑呵呵的说道,脸上满是幸福开心的笑容:“学术报告会的事情,交给南大保证没有任何的问题。”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徐川,继续问道:“那第二件事呢?徐院士。”

徐川思忖了一会,开口道:“第二件事则是我想创办一家学术期刊,想了解一下学校在这边有没有什么看法或者说建议。”

对于学术界而言,学术期刊是整个学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办一家学术期刊说简单其实很简单,按照法律规定的学术期刊创办要求来就成了。

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学者来说,在国内更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国家都百分百的会支持。

甚至会主动的帮他张罗好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但要想做好一家学术期刊,做成权威期刊,却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社,尤其是top级的顶级期刊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包括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创办一家期刊需要大量的人脉,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比如审稿的邀请,尤其是顶级期刊的论文,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真正顶级的学者才有能力去针对性的完成审核。

而这需要的人脉、积累等方面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尤其是在国内,以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来说,想要办法一家期刊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8年度由国家科协组织编写的《华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版》上有明确:

华国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数据显示,2007—2016年国内的机构在sci收录国人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9%;

简单的来说,就是100份sci期刊论文,仅有9份发表在了国内的sci期刊上,剩下的91份都发表在了国外的sci期刊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垄断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更和国内的学术环境,以及一些政策有关系。

其实原本华国本应该是有顶级期刊的,或者说有办好顶级刊物的能力。

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在相当一部分现今的博导硕导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级学报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

因为那个时候高校还没有开始扩招,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硕士毕业还能在高校找到教职,发很多文章也不是晋升的必要要求。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顶级刊物很重视文章的评价,是高标准且有原则的。

但到了后来,高校扩招,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在期刊上发文变成了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年终评奖的必要条件。

投稿与发稿做成了一门生意,而且核心期刊永远不愁没有稿源,卖方市场是永恒不变的。

在人情社会和根深蒂固等观念下,毫无疑问期刊方对作者和文章实行“双标”。

帽子人才直接邀稿,教授投稿优先,有国家基金支持的优先,硕士一作的稿件不收,二本院校讲师的稿子也不收。

以至于后面在引入sci评价体系后,广受国内广受高校和学者欢迎,也给华国科学界带来了强烈震动和深远影响。

这不仅仅是因为sci是英文的显得高大上国际化,而是国外的同行评议、双盲评审,相对而言会更公平更透明,是一位专心做学术的人所需要的。

国内的期刊,老实说很大一部分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而对于学术界而言,顶级期刊就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影响力,也代表着毕业、晋升评奖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西方国家掌控主流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几乎绝大部分的顶级论文都默认使用英文,这代表着学术界前沿的理论和科技,如果你不适应英文的话,那么必然会落后。

种种原因加起来,国内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件很‘摆烂’的事情。

尽管上面也一直都在努力,但对于国内的学术界而言,始终没有一家顶级的期刊是所有人的遗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