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第112章 以吐蕃国财养我唐人(2 / 2)

加入书签

陛下是怎么一口就答应了的。太子到底写了什么,让陛下这么痛快?

但李世民就不给他们看,让他们心里很是抓痒。

“陛下圣明。”

众人散了之后,长孙无忌被李世民留了下来。

此时,他正在看李承乾的呈奏。

许久后,长孙无忌才总算明白,陛下为何一口答应下来。

“以吐蕃之国财,养我大唐之百姓。”

怪不得,钱是从陛下内库调入国库啊。

在这次大封锁吐蕃,大唐各家各户暗地里的营生,其实都赚了不少。

看似朝廷设置了对外商税,损害不少人的利益。

毕竟之前是没有对外商税的。

但不能这么简单的看,设置对外商税,商品价格提高上来。

不仅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反而是赚了比之前的更多。

正是超出以前的收益,才没有激起那些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

据长孙无忌所知,许多人尝到甜头后,大加支持朝廷征收对外商税之策,有的甚至还觉得对外商税低了。

他们想要把价格再提高一点,都没有合适的借口。

那些人也是真的敢。

朝廷征对外商税,他们就敢把价格翻倍,乃至更多。

无他。

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不稀罕。

再说,还有一个超级冤大头存在,各国也能从中找补,甚至还能盈利,再高价格的商品,他们也能接受。

但这些都是小鱼小肉,最大的赢家,其实是李世民。

长乐把六成的走私收益,全部都送到内库。

吐谷浑那边再盘剥一层,钱也是归李世民所有的。

李世民赚麻了,国库也有对外商税入账,豪门大族有钱赚,大唐百姓也吃到一些红利。

大家都好,谁不好一目了然。

“高明之议,角度清奇啊。”

“我还从来没有想过。”

“以吐蕃国财,养我大唐百姓。”

李世民惊叹道:“这样的想法,真是闻所未闻。”

“高明是真高明啊,实在是高。”

他在长孙无忌面前,毫不吝啬对李承乾的夸赞。

实属是这一对策,真说到他心坎上了。

治国养民,还能不靠朝廷,靠他国。

“陛下,大唐有此贤明的储君,乃是天下之幸啊。”

长孙无也是夸赞,随即道:“殿下在呈奏中还说了,要想奖励人口,粮食要增产。”

“首先就是开垦问题。”

“我大唐地广人少,有许多肥沃的荒芜之地,可以开垦出来。”

“臣也觉得应该在鼓励生育的同时,开垦更多的田地出来。”

“殿下也说人口增长,势必会伴随粮食危机,从鼓励生育国策推出,中间要是就开始开垦,等到孩子出生到成长。”

“这期间,我们就要有一大片新垦土地有粮食产出。”

“……”

长孙无忌也看的很明白,粮食与人口是相互挂钩的。

要是没有粮食,就算有人口也负担不了,反而会酿出祸乱来。

但没有人口,有再多的地,也无人耕作,哪里会有更多的粮食产出呢。

所以,如何把握平衡,就很是考验人了。

“是啊,要想我大唐人丁兴旺,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足够的粮食。”

“百姓有地可耕,有粮食丰收,就算朝廷不鼓励,他们也会多生孩子的。”

“说到底,还是田地多寡的问题。”

“只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暂时不急。”

李二很是心动,但也很冷静。

因为说到底都是要人。

他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府兵更合适屯田开垦的。

一旦动用府兵,势必会影响到军事上。

要想发育,又想保持在军事上的绝对力量。

他要做出取舍来,就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再三考虑。

……

李承乾抛出以吐蕃国财养唐人之论。

就确定李世民必然不会拒绝的。

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大封锁带来如此丰厚的财富,李世民拿在手里不烫手吗?

放在内库不用,也就是死物而已,只有将其他出去,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他也并不需要拿出来的多少。

每年符合条件的婚配,婴儿降生,在一千多万人口基数下,并不是多大的天文数字。

李世民都不用把从吐蕃收刮来的钱财,全部拿出来。

怕是拿出来一半,估计都够几年所用。

目前封锁还没到半年,长乐就给李世民送去多少了?

送到李承乾这里,都是不小的数目。

李世民那里只会更多。

再者,对外商税,朝廷多一笔庞大收入。

不是也该拿出一部分来。

所以,钱并不是问题。

问题的根源,其实还是在粮食资源的问题上。

其实大唐粮库还是挺丰厚的。

李世民打了这么多仗,粮库都还很富裕,有足以支撑灭薛延陀,征伐高丽的本钱。

足见,前隋留下来的遗产太过丰厚了,大唐还在不停的消化。

同时,府兵制的作用,也极大的减轻在军事供养上的庞大成本。

内部也算安定,没有大的内耗。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压力并不会太大。

只不过,李世民更多心思在军事上。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