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不教而诛是袁氏(2 / 2)

加入书签

这种情况下,想要抵挡,也是痴人说梦,怎么抵挡呢?!根本就不可能抵挡得住!

如郭图这一类,因为还有袁氏阵营中的人,大公子或是二公子那,还有人投奔的,直接逃回去,这一种虽胆怯,是懦夫,但好歹是保存了力量。直接投降就太可恨。

至于袁尚一系是输的太惨。为何,因为袁尚至今生死不知,没有什么消息。基本他的派系的人,要么被袁谭给拉拢过去了,要么当初得罪袁谭得罪的太狠,不敢去,便直接没了奔头,干脆带着包袱,卷走了很多,直接降了曹操,去了以后,因为有很多高权人物,知道袁营很多的机密,军事步署,包括军机分布等,给倒了个干净,为了立功,出卖起旧主来,是半点都不含糊,曹操一尽收揽之,再收集这些信息来攻打,那是一打一个准,一打一个狠。

这简直就是惨绝人寰。兵败如山倒。要怪就怪袁尚没消息了太久,很多他派系内的两面派早就已经没了信心,直接放弃他了。

本来若是袁绍顶得住,他们还能顶,还有等袁尚的消息,只要能回来,还是有希望的。他们绝对能撑得住。然而,万万没料到,一切的一切,就是这么的不凑巧,这么的残酷啊。

袁尚这一败,失去的何止是战场上输的死的降的那些兵力,更多的是势,势上一输,他想要再翻身,除非袁绍将权力直接推给他。把位置让与他。但这前提也是袁绍还是以前的袁绍的情景之下。

而现在这么一败,就算袁绍直接将位置推给袁尚,袁尚也绝对没有能力再接得住,再扛得住这样的局势。

那么父亲给的,就不是权,不是势,而是烫手的权柄。给的不是爱,而是坑啊。

这种情况下,俨然指望袁绍在失败时能够稳定人心,这是不可能的。

袁绍哪里会安抚什么军心,竟是六神无主,道:“……还有文丑,颜良死了,张郃降了,绍还有文丑……”

来人痛哭,道:“……如此之势。文丑将军也是节节败退,根本抵敌不住。那曹贼,围了众将一直盯着文将军攻打,文将军死死撑住,才不至惨败,只怕……只怕曹贼会将文将军给包住。万一凶多吉少……”

“啊?!”袁绍连个主张都没了,呆呆的看着他,道:“怎会如此,怎么会如此……如果连文丑也靠不住,绍当如何……”

看他这个主公,此时一点用处,一点主张全都没用。

来人很是绝望,动了动唇,终究是不忍心说主之过,便哀戚的道:“……主公,退兵吧,退回邺城去,也许……”

“逃回去?!”袁绍心中已然动摇。

帐外很是喧哗,显然人心惶惶。袁绍心中怒悲交加,竟也不能决定。

古时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礼就是这么操淡。因为只要是父亲,只要是君上,他既使是犯了错,身为人臣或是人子,也绝对不能说主或父半丝的过错。不仅不能说,还有找借口掩过饰非。

除非他自己肯承认。

像吕娴这种直接指着吕布鼻子骂你错了的事情,绝对是大逆不道。像吕布这种直接向天下人谢罪认错的事,更是匪夷所思。这种事,古时史上虽也有,但毕竟是少数,而这少数,绝对是明君中的明君。

大多数是什么呢?!是自以为自己势大,自以为自己没错的占多数。这种人多数自负,错了还不认错,多数更是无能。

所以,袁绍既使是这样了,也没有人敢指着他鼻子说你错了,还不赶紧掉头,没有人敢骂他,没人敢指着他鼻子骂你是个蠢货。没人骂醒他。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可以离开他。

直接离开,恰才是真的不教而诛的诛心之举。

所以,骂主上,骂父亲是忠孝,还是直接弃之,才是忠孝呢?!

袁绍这性情,便是长子袁谭,也是不敢直接说他错的。

不然一个不孝压下来,能直接跪死在父亲面前这一种。

袁氏家族,若说宽容,绝无。

若说无礼,也绝无。

所以,有时候,有礼而严谨,到底好或不好,谁都说不好。

像袁谭与袁尚也从来不会在明面上撕的你死我活,骂街撕皮,但是,他们就是不合!不睦!

大家族相处之道,就是残酷至极的。

因为他们最擅长的事,是不教而诛!

不告诉你,但我要杀了你。或是不告诉你错了,但我要离开你!远离你!

而这种背景之下的东西,父子兄弟之情,显得犹为淡寡稀薄。

来人看着袁绍又不能决定,心下便是一沉。袁绍就是这样。

他不敢说他错,没人敢说他错,所有人都只是沉默的开始离开,逃离他。

而袁绍却并不自知,也看不透这一点。所以,他想要认错,不肯也不甘。在这犹豫之中,丧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放纵自己在自怨自艾的境遇里,一点点的沉沦。

像个美人,不断的哀惜的看着镜子,叹惋着青春美貌的逝去,却根本无法面对眼下,直至皱纹爬上脸庞,而甚至都不用等到白发苍苍,就已忧郁而死!

这是礼法森严对于人性的掠夺。袁绍本就遵从这一点,而应该看透这一点。但显然,他没看透,他运用这一点,深爱这一点去统治家族和基业,然而,当他真正陷入被这种东西所困的时候,却远没有枭雄的眼界,将之踩在脚下。只能一步步的被这给拖下泥潭……

袁绍果然没有说立时就走,因为他要等文丑回来护送。他当然有退意了,只是没有文丑在,他下不了这个决心。

一面要袁谭袁熙急来救,一面则急需要酒,来浇愁。

在帐中喝酒避世,时不时的痛哭几声……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