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力出奇迹(1 / 2)
“走!走走!去看看着弹点!”
“拿上铁锹、镐和镢子,年轻力壮的都过来!”
在短暂的喜悦之后,王烨一挥手如此说道,旁边的霍委员点了点头,随后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拿着各种工具就跟了上来。
片刻之后,众人来到了一公里外的山脚下。
只见作为靶子的沙袋墙,此刻已经被撕裂出了一个巨大的口子,王烨弯腰旁边仔细的看了又看,最后捡起来一片大概瓜子皮大小的碎片。
“看起来,速度是做到了,但是我们的金属杆材料和工艺都有问题。”
“就这么一层沙袋,居然能掉出来这样的碎片。”
“说明整体的密度和硬度都不够!”
王烨一边说着,一边手中的金属碎片递给了旁边的霍委员,霍委员看着手中很明显是因为撞击碎裂的碎片,吐出一口白气点了点头。
随后王烨越过了沙袋墙,在沙袋墙后面十米的位置就是山根了,能看到山体有一处明显的入射口,四周的泥土被抛飞,形成了一个半米多直径的“陨石坑”,最中间则有一個黑洞洞的洞口,很明显金属杆射进去了。
“小伙子们,愚公移山,开挖吧!”
“给咱们把弹头从山里面抠出来,我估摸应该不太深!”
听到王烨这么说,顿时现场响起一片哄笑声,然后年轻人们挥舞着手里的工具,开始在山脚下挖掘,寻找那枚金属杆弹头。
至于王烨和霍委员等“老人们”,自然无需亲自下手,看着年轻人们干活儿,同时关于项目聊了起来。
“现在起码证明了一点。”
“厂长提出的大长径比的思路是没有问题了,配合大口径和高膛压,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弹芯的炮口初速度!”
“进而提高我们的穿甲能力!”
霍委员拿出卷烟,掏出一支递给王烨,王烨摆了摆手说嗓子疼,然后霍委员自顾自的点燃抽上,吐出一口白烟如此说道。
目前以及接下来几十年,坦克之间搏斗最有效的武器都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这种弹本质上是一种动能武器,它的弹芯像是一根钢针,内部没有任何爆炸物,全凭高动能击穿敌方坦克的装甲,而想要提高动能,无非两个方法,第一提高炮口初速度,第二提高弹芯质量。
而想要提高炮口初速度,办法有很多种,但是直观概括为四点,第一点就是提高膛压,方法包括推进药的改变、装药量的增加等等,第二点为去掉膛线,毕竟自旋和摩擦肯定会降低速度,第三点为增加炮管长度,毕竟炮管长了,火药燃气做功也会增加,那自然也就能获得更多加速度。
至于第四个办法,就比较复杂了,那就是降低发射部的质量。
理论上来说,推力越大、被推的物体越小,那么该物体就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领域,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复杂取舍的问题。
因为涉及到提高动能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弹芯质量。
根据动能公式ke=0.5*mv2来看,速度越快、质量越大,那么动能就越大,反应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就越大。
而为了提高弹芯的质量,主流的办法就是使用高密度金属,增加单位体积内弹芯的质量,进而提供动能,比如钨合金、比如贫铀金属。
如此一来,这一点和刚才增加炮口初速度的第四点就发生了矛盾,一方面为了增加弹芯速度需要降低质量,另外一方面为了增加弹芯动能需要增加质量,矛盾似乎不可调和。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各个工业强国、各大火炮公司想尽了一切办法,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计算、乃至是计算机模拟,哪怕到了几十年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完美”的解决,只是随着计算的深入,其他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多相对先进的方案。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发展方向被确定了下来,认为是相对“正确的”。
那就是提高弹芯的长径比。
所谓长径比,就是弹芯长度和弹芯直径的比值,在最初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被发明的时代,弹芯的直径普遍超过了40mm,长径比甚至达不到10,就比如现在的t-72坦克,使用的苏联78年生产的3bm12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芯有51.8毫米,长径比堪堪达到10!
而之所以要增加长径比,涉及到很复杂的问题和有限元分析,但是可以简单概括为:弹芯攻击装甲如同挖坑,挖坑的过程中,弹芯会被不断的磨损,理论上弹芯越长,挖的坑就越深,代表了穿深越深,但实际中还涉及到其他很多影响因素。
事实上,根据王烨的记忆。
在正常的历史中,现如今世界一流的军火公司和研究机构,已经把长径比作为发展方向之一进行研究了,但是只是方向之一,而不是确定的必然之路,比如更大口径,也是他们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为了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其实现在无论是英国、德国、法国、美国,都在各自或者联合的研究140毫米的超大口径坦克炮。
毕竟,慌啊!现在的苏联表现得太过激进了,大家顶不住啊!
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长径比发展方向,真正确定下来大概要到85年左右了,莱茵金属率先发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点,从那之后他们的弹芯尺寸开始一路下降,直到就是九十年代的20多毫米,超过25的长径比。
但是华夏,过去坦克炮起步是老大哥的技术,和老大哥搞僵之后,用的是缴获的老大哥的技术,再后来是引进的西方105线膛炮技术,现在还没吃透,所以根本涉及不到长径比这个研究领域,再加上缺乏计算机,有限元分析难做,这个领域更是空白。
“不过说实话,当初厂长提出,咱们要搞22毫米直径的弹芯,25的长径比,我整个人脑瓜子都是嗡嗡的,这不就是一根钢针吗?”
“这玩意儿能行?能打穿坦克厚厚的装甲?”
“现在看来,不服不行啊!还是厂长你的新思路厉害,我们这群老家伙,想象力都有点跟不上了!”
随后,听到霍委员的声音,一位技术人员感慨说道,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点了点头说道:
“确实,不过方向虽然正确,但是问题也是显著的。”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材料不过关,这个弹芯太细太长了,导致整体刚性和强度都不够”
话音刚落,就听到那边的年轻人喊道:
“找到了!厂长!委员!找到了!”
“你们快过来看看!”
伴随着这个声音,王烨和霍委员等人冲了过去,只见山脚下被年轻人们挖开了一大片的土,弹芯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果不其然,整个弹芯的前半部分已经完全碎了,后半部分也发生了小幅度弯曲,进而导致泥土入射轨迹出现了大角度偏斜,而不是理论上的直线。
“呼!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实验起码证明了我们的炮身和炮管没有问题。”
“顶住了这么高的膛压,没有发生炸膛,气密性也很好,没有发生漏气的情况导致泄压,还有我们的推进药,表现也非常良好,劲儿很大啊!”
“剩下的,无论是身管形变问题、涂层磨损问题、乃至是炮管的整体刚性和耐久性问题,都需要后续的大量测试。”
“还有这个弹芯,得想想办法。”
此时此刻,霍委员看起来丝毫没有气馁,拿起来一截带着螺纹的弹芯,笑呵呵的如此说道。
随后王烨从他手中接过那半根金属杆,点了点头说道:
“确实,接下来金属穿甲杆的材料问题研究,需要更紧迫的提上日程了,不过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攻克,我们也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还是按照老计划,进行弹体增药量测试,以及弹芯直径的放大测试,我们用成百上千次实验,摸索一个合适的配比出来。”
“让金属二厂,开始生产均质装甲靶子吧!”
按照最初的计划,这发炮弹的长度,不是现在的一米三二,而是惊人的一米四五,也就是理论计算中这根炮管可以承受的极限膛压装药量,但是为了确保安全,所以前期的时间不会搞的这么刺激。
另外王烨也清楚,现如今这门实验炮,能达到这个炮口初速度,和它的小直径弹芯、弹芯和三瓣式弹托整体较低的重量、以及大口径的装药量有关。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这门炮是真正的完全体,但是因为技术,它只是验证状态,而后续为了达到实战水平,受制于现如今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弹芯的直径肯定会是继续增加的,比如增加到28毫米或者32毫米,乃至是35毫米,都是有可能的。
而随着弹芯的重量增加,在保持25长径比的情况下,弹芯和弹托的重量就会越来越大,炮口初速度也会越来越低,降到1800、1700、甚至是1600、1500。
最后,通过两公里射程的尾速测试,以及实际打靶的效果,从诸多排列组合中,选出来一个最佳的方案,才能开始正儿八经的定型生产。
总归,无论如何,这也是目前王烨能想到的最佳方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