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惊蛰(1 / 2)

加入书签

第514章惊蛰

相较于以前的打仗方式,现在派出去将军与官吏多,反而兵马不多,关中没有感受到募兵的压力,这种压力被西域人与吐蕃人分摊了。

皇帝身在关中不知西域的形势如何,外面的梁建方与李奉诫在西域主持大军,还有刘仁轨与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马多寡不重要,领兵的将军倒都是骁勇的将士。

葱岭的地势与气候不见得对唐军有利,因此从一开始英公就没打算在关中大规模地募兵,并且排除了大规模,大规模行军方式,而是让那些将军以几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队伍,各自带着一路兵马攻打

而在葱岭可能会有数十路小股兵马,规模不大且会像一根根针扎在葱岭的腹地。

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吃力地拉着小号长弓,英公道:“陛下应该多来骊山走走的。”

骊山的确是个很好的地方,比如说还能与某个千古一帝当个邻居。

本来大家都是关中的皇帝,大致来说其实一直都是邻居。

李承乾询问道:“近来朝中如何?”

李绩道:“许敬宗骂褚遂良是个贱人,褚遂良骂许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后,将大朝会的事安排好之后,其实也就没什么事,对皇帝来说在昆明池的开掘没有见到成效之前,自己这个皇帝都会很清闲。

再者说,大朝会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自己这个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骊山行宫,不回长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觉得他们斗来斗去,迟早累坏自己。”

英公道:“马周与于志宁,不会掺和的。”

待父皇也回来了,李承乾将空间留给父皇与英公,自己则去教孩子们如何拉弓。

连续十余天的转暖,就连山风吹来时也带着些许暖意。

树木都抢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后,乾庆十一年三月,骊山行宫终于被收拾一新,就连华清池的池水也变得更清澈了。

李承乾见到了喜鹊飞入了骊山的山林中,这说明暖春到了。

雨水节气刚过,接下来就等待着惊蛰的到来,李承乾坐在华清宫门外,看着女儿鹊儿往华清池中倒入鱼苗,她笑道:“等鱼儿长大了,父皇也就能来骊山钓鱼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欢坐在外面钓鱼,哪有人进山里钓鱼的。”

小鹊儿稍稍抬头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钓鱼,而是在池中钓鱼,华清池总归只有这么点大,鱼儿总会咬钩的,于父皇而言这反倒少了几分趣味?”

“嗯,你说对了一部分。”

她迟疑道:“还有鱼的种类?”

李承乾摇头道:“还有人,在各县的河边坐着,就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在骊山行宫,看到的就只有景色而已。”

小鹊儿上前拉着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间。”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间。”

小福走来道:“陛下,该用饭了。”

李承乾这才起身领着孩子去用饭。

今天的饭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饭桌上的菜肴显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饮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么时节什么时辰爱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清淡或口重,也只有小福最清楚。

在骊山的这段时日很清闲,清闲到孩子们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因皇帝开始休假了,孩子们的学业也暂时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们还是很特殊的,偶尔孩子们还会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那种语言很好听,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铿锵有力,像是人世间本就该有这种语言一般。

太上皇与皇太后已回龙首原的村子了,余下的时日里,陛下还留在骊山休暇。

闲暇的时候,待婉儿照顾着孩子睡下,李承乾才得以亲自过问国事,看着手中的奏章,道:“宁儿,还有笔墨吗?”

这些天,孩子们练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宁儿这才将长发束起来从桌上拿起一方砚台,在挑拣了一番后总算找到一个能用的。

她将墨研好,将砚台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许多物件还留在长安,带来的砚台没这么多。”

见她要去准备,李承乾拉住她的手道:“不着急,过两天我们也回去了。”

宁儿点着头帮着陛下整理纸张。

苏婉道:“近来总感觉记不好事,才想起来还有不少书卷没收起来。”

她才回过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几滴雨水落下,华清宫外已是一片雨,其实不用皇后吩咐,宫女已将殿下们的作业收进来了。

李承乾接过小福递来的一碗粥,道:“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东阳公主说陛下吃一些芹菜好,过了这个时节就难找这般鲜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还不错。”

小福眯着眼高兴笑着。

宁儿看着这个丫头,觉得这个丫头侍奉陛下这么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实她大可以要一个名分的。

私下里,宁儿时常与小福说过,但这丫头一直很傻,她却也很知足。

直到这天夜里,在皇后的安排下,宫里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里这个时辰就该做饭的小福没有出现在炉子边,而是穿着华贵的衣裳走在皇后身边,与宁妃走在一起。

相较于出身名门的苏皇后,还有富有才学的宁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但她却一直掌管着皇帝的饮食,以后也不会有人替代她了。

关中三月,惊蛰,皇帝离开了骊山,回到了皇宫。

这位皇帝回到皇宫之后,就召见了于志宁与许敬宗。

新殿内,李承乾道:“这是慕容顺给朕的书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