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贺齐求援(2 / 2)

加入书签

虞翻当即下令,命令船上的士卒靠岸。????看着远处虞翻的小船靠在了栈桥之上,只要自己上了船,可就安全了。

周昕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可下一刻,这一丝笑意就彻底凝固,他的喉咙前方突出了一支箭头,上面还带着斑斑殷红。

周昕只觉得全身的力气都消失了,就连缰绳也握不住了,翻身栽倒,从马上掉了下去。

艨艟上的王朗和走舸上的虞翻看的目瞪口呆,只觉得自己的喉咙都被卡住,说不出话来。

没多久,又一骑从烟火之中驰出,孙策勒住战马,翻身跃下,走到满身鲜血,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周昕身前,露出一个狞笑。

随后,孙策抽出腰间的短刀,一手持刀把,另一手扶住刀刃,直接插进了周昕的颈部,然后顺势一剜,又用力一切,斩下了周昕的首级。

随后,孙策站起身,将周昕的首级高高举起:“贼将业已授首,降者免死!”

王朗、虞翻以及参与的会稽军士卒们尽皆失声,呆呆的看着那形同恶鬼一般的俊美青年。

********

一月下旬,刘封自无锡出兵,以徐盛为先锋,贾逵所部为接应,樊能所部为后路,大军开拔,不消七日,已至吴县城下。

果然正如徐琨预料的一样,刘封军在抵达之后,又开始大兴土木工事。

这让徐琨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怎么也能再支撑个一个月。

可次日一早,刘封那边派来一名骑士,射箭入城。

城中士卒捡到后发现此箭没有箭头,反而绑了一封书信。

士卒不敢怠慢,立刻上交,层层传递,送到了徐琨手中。

徐琨接到书信,以为是刘封的劝降信。

此时的徐琨已经和之前不同,见识过征南军战力的他心态已经变了。虽然徐琨依旧不会背刺孙策,可若是条件合适的话,他也不会死战到底的。

因此,徐琨打开了书信阅读起来。

出乎徐琨的意料,这封书信并非是劝降信,而是一封泄密信。

里面直接告诉了徐琨征南军的围城计划,其中重点讲的就是城南。

刘封在书信中直接告知徐琨,此番围城,不会再围三阙一了,等到城东、城北的营地建设完毕之后,就会开始建设城南营地。

至于城西,则是邗沟的起点,直通震泽,整条邗沟从城西南而出,遮蔽了整个吴县西城。

此处也只有一个水门,进出船只。

徐琨脸色微变,虽然哪怕城南也被围了,理论上城西依旧可以从水门出城。可孙家水军已经被征南军水军打的丢盔弃甲,只能龟缩在吴县城中了,无疑水路也是被堵死了。

从这点上来看,城南其实才是吴县最后一条生路。

徐琨刚开始时还不明白刘封送这封书信来的目的是什么。

可现在有些明白了,这是在给自己施压啊。

如果自己想要投降的话,就没有资格拖延时间。若是想坚决守下去的话,那征南军这一次可就不会再放徐琨和他麾下的部曲一条活路了。

徐琨的脸色变得相当难看。

另外,徐琨还看出了一层意思,那就是对方给自己留足了考虑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征南军修建城北、城东大营的时间。

徐琨露出苦笑之色,他之所以肯留下来断后,劝说吴景先走,显然也是存了投降的心思的。

无锡一战,让他心生了胆怯之意。

如此坚城,自己又有死守之心,刘封毫无取巧的正攻之法,居然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以伤亡不到千人的代价给攻下了。

这让徐琨完全没有守住吴县的信心。

他之所以会下大力气劝说吴景先走,除了吴县的确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守军外,也有一点小心思。

他在无锡是真的被打怕了,徐琨担心如果吴景不走,到时候他要坚决死守不肯投降的话,自己该怎么办?

与其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倒不如先劝走吴景,自己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走,若是既不能守也不能走,那就降了。

看着书信,徐琨面色狰狞,咬牙切齿,却始终做不出决断。

此时城外的刘封大营之中,各处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土木工程。

虽然此时是冬日,土地被冻的较为结实,好在一来这里是江东,要比北方暖和上不少,二来徐州军中也多出了许多铁质工具,比如铁制的锤子、锄头、铲子等等,都大大提升了效率。

刘封的大帐第一时间就被立了起来,以供刘封在其中处理军务。

此时,刘封正在接待一名壮勇之士。

此人姓贺名齐,字公苗,会稽郡山阴县,是会稽军中的一名军官。

为王朗所遣,自上虞出海,走水路前来求援。

“启禀征南,我主如今危在旦夕,恳请征南立刻发兵,救援山阴。”

贺齐和董袭一样,都是在孙策南下攻打王朗,偷袭高迁屯时投降孙策的。

董袭干脆就是高迁屯反水的,贺齐则不一样,他的地位可比董袭高多了。

如果说东西只是一个中等,甚至是低等豪强,那贺齐家可是山阴名士,而且也是豪强。

贺齐本人就是郡吏出身,后来还代理剡县长,他的成长轨迹其实是和甘宁很是相似的。如果甘宁没有造反,也会在蜀中如此一步步提升的。

在固陵之战中,原本历史上的贺齐以及贺家是中立的,并没有下注在王朗身上。

可这一次不同,因为局势大为变化了,孙策的兵力虽然和历史上差不多,和潜力却小太多了。

原本历史上孙策南下会稽的时候,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丹阳和大半个吴郡,最少也是一郡半的实力,可如今南下时,虽然南边不断战果频传,可北边却是屡战屡败。

再加上丹阳根本就没入过孙策的手,这时的贺家以及绝大部分的会稽士族豪强们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下注到了王朗身上。

如今山阴被围,贺齐不得不出城绕行上虞,从海路前来求援。

有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冷知识,海运规模并不是越靠后就越发达的。

实际上海上贸易、运输繁荣的时代,两宋是为首,其次却是两汉,当然,大明没法定义,郑和下西洋确实技术先进,规模庞大,但也就这么一次。后来的明廷就连漕粮海运都搞不定,更别说其他的了,可同一时期,走私船的规模却是大的吓死人。

自西汉起,交趾(包括越南北部)的供奉税赋就是从海路经候官转运到长江,然后从邗沟输送至中原的。这个时候,有大量的海船负责海路运输,虽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但规模却是不小的。

因此,贺齐走海路求援,实在是相当合理。

贺齐本人高大魁梧,面相正气,看向刘封的目光中满是崇敬和乞求。

贺齐可是山阴本地人,山阴城中就有许多他家的亲朋好友,一旦陷落,他几乎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刘封记得贺齐这人能力也是相当不错,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虽然没法和那些顶级人才相比,但怎么都能算是个文武都上70分的人才了。

孙策拿下会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举了贺齐为孝廉,可见贺家在会稽郡的地位之高,仅次于周、虞两家,还在林、焦诸家之上。

“山阴城中尚有多少人马?以你之见,山阴还能坚守多久?”

刘封看出了贺齐心中的焦急,他直接了当的询问起军情来。

贺齐一听,眼睛顿时一亮,赶忙回禀道:“城中仅有六千完整郡兵,另有两三千溃兵,若得时间整理,也可堪一战。只是孙军正在衔尾追击,不日即可抵达山阴城下,山阴城中最多只有两三日整备的时间。”

刘封眉头紧皱,站起身在帐中来回走动。

他这边还要对付吴县之敌,肯定是没法援救山阴的。

如果要救,那就只能指望太史慈、周瑜他们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