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西域生产建设兵团(1 / 2)
第491章西域生产建设兵团
不过就算这样,大明整个卫所系统里还有500万人左右,也是很大的人力资源了.
如果说卫所制度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就是可以实现无人区/新征服区的快速实际占领。
在一个突出部保持一支军事力量是很费钱的,物资需要从后方转运,粮秣也需要,员、军械都需要。这也是古代保持一个辽阔疆域很困难的原因。
军屯可以缓解这个难度,至少在粮秣一项可以以缓解压力。而高于军屯的卫所,则在这个优势上更进一步,缓解了大部分的压力。
原因也很简单,一个卫,并非简简单单的五千六百个大头兵在某个城池镇戍一方,说句不严谨的话,一个卫并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户。他们每个军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儿老小都在,当兵的去操练了,你猜妻儿老小在干嘛?肯定是家庭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生产啊,种田,纺织,铁匠炉子,都会有,这就是一个以军事为主的城市。
这样的一个卫就是三万人左右,这三万人有着武器装备,有着一定的组织度,有着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活脱脱的一个武装开拓团。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家庭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仍然是军户,而只需要一个孩子袭职接替父亲的军士身份,他的兄弟将以军余的身份仍然保持军户身份,但是他们不再有职业限制,种田经商还是读书科举全然无所谓,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大学士、尚书、侍郎、御史等高官是卫所籍。
而且,不管是普通卫的屯八戍二还是屯卫的全民屯田,专职屯田生产的永远占大头,一个卫五千人,专门负责种田的可能要占到四千以上,日常操练的一千都不到,这是常态。北边沿线的卫所军事任务比较重,投入耕种的人力比较少了,自己生产的往往不够,还得需要中央的转运。这样能极大的减少中央控制边地的成本。
不仅能维持一个辽阔的疆土,还能逐渐渗透周围的少数民族区域,逐渐的蚕食同化周围之地。
这一点在川云贵地区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一个个中央势力原本从未踏足过的地方,在一个个卫所的蚕食之下,成为了汉人的自古以来。
可以说,卫所就是蚕食新附地区最好的手段。
当前以上所说的前提是在卫所制度能够健康的运转的情况下。
正是如此,朱厚烇可舍不得把卫所制度给取消掉,一个冷知识就是清朝都没把卫所制给取消掉,而且还在新建新的卫所。甚至可以说到了49年之后卫所制仍然存在,不过存在的是卫所制的升级版,名字也换了,叫什么生产建设兵团。
朱厚烇准备一步一步的把大明现在的卫所都外迁到大明的各个新附之地去,让他们成为钉在大明边疆的一个个钉子。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么做会有些残忍,把一个在内地生活的人强行迁移到几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边疆去,远离家乡,还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
但在这个大争之世,必须有人为此做出牺牲。
汉人不去边疆,那就是弃地,早晚都会失去。
边疆的汉人多了,国家才能稳定。
这两句话放到今天也是这样。
当然朱厚烇也会为这些为国戍边的人制定各种优待政策,在政治上优待他们,在经济上补偿他们。而且朱厚烇给这些卫所挑选的都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不会是什么贫瘠之地,比如河套平原、东北平原、伊犁河谷、乌兰巴托、贝加尔湖畔等等,这些地方只要没有贪官的剥削,卫所士兵单纯的耕种就能生活的很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