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游击(1 / 2)
第757章游击
郑鸿逵的这番话让众人茅塞顿开,尤其是朱慎锥更是喜上眉梢。
朱慎锥万万没想到郑鸿逵不仅精于海战,还懂得游击战术,他这一套战法不就是后世的游击战么?
游击战有十六字诀,那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郑鸿逵无师自通,深得这个精髓,如按郑鸿逵的建议,虽无法做到闪击沈阳,甚至直捣黄龙的程度,可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再加上海上的优势,给建奴制造麻烦绝对没有问题。
而且这个麻烦不是小麻烦,是大麻烦。
皇太极如今已称帝,之前的后金也成了现在的大清,皇太极这人雄才大略,意图拿下整个辽东以此为基,然后再入关和大明争夺天下,战略眼光的确深远,而且这些年皇太极也干的不错。
可皇太极的基础却依旧薄弱,先不说八旗的数量本就不多,就算从努尔哈赤时期到如今,建奴一直在想办法增加八旗旗丁的数量,通过捕获野女真,吞并辽东其他各部落充实自己实力。
但就算如此,整个八旗又能有多少人?如今八旗上下男女老少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余万,其中编入军中的八旗人丁加蒙古、汉军旗大约在十万左右,从这点来说同人口基数庞大的大明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这个问题皇太极自己心里也清楚,他也想快速充实八旗人丁,可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是简单就能完成的,哪怕八旗的老少再能生,拼命生,要从如今基数增长到百万以上,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何况一代人的长成至少十几二十年,皇太极哪里等得了这么久?况且他还要和大明打仗呢,所以人口因素是制约建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无法快速增加八旗人丁的情况下,皇太极只能通过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来进行人丁补充。
就算这样皇太极能补充的人丁也是有限,整个辽东皇太极治下所有人口加起来也不超过百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不少,可实际上并不算多,如在辽东还算勉强,可假如要打进关内,和大明争夺天下,这么点人哪里够。
除了人口外,就是生产力了。
建奴本就是渔猎民族,生存方式和农耕文明不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他依旧保持着原本民族的特征,所有的物资大多都是通过战争和掠夺方式而来的。这种方式虽能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令其迅速发展起来,可弊端也是实实在在的。
一旦无法用这种方式掠夺到足够的物资,仅靠着渔猎根本满足不了自身需求,这就会造成极大的困境,到时候别说扩张了,连自己生存都成了问题。
当年孙承宗对辽东实施步步为营,以守代攻和封锁后金的一系列战术,让努尔哈赤是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孙承宗之后因为魏忠贤的缘故离开了辽东,袁崇焕接任辽东巡抚后改变了孙承宗的战术,说不定辽东的建奴早就被平了。
没有袁崇焕私下卖出去的那些粮食,建奴上下都要饿死了,哪里还能打什么仗?正是袁崇焕的这些举动,直接让孙承宗布局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最后让建奴缓过气来,这才有后来皇太极继位后的己巳之变发生。
皇太极的目光比努尔哈赤长远,很清楚自身的劣势在哪里。继位后不仅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直接调整了对辽东辽民的政策,实施了善待辽民,鼓励生产,耕作开荒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他手里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逐步从渔猎转向农耕。
皇太极知道,仅仅靠掠夺生存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通过农耕才能保证自给,慢慢积蓄力量,在最好的时机先拿下整个辽东,然后再想办法图谋天下。
不过就算皇太极的政策再好,要马上产生效益也是不可能的。粮食这玩意不是你今天种下明天就能收获的,春种秋收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工作。再加上眼下又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反常,夏日干旱,冬天来的又早,就连大明各省也多有灾荒频频,更不用说更北边的辽东了。
从各种情况来看,皇太极虽兵力强盛,在辽东稳压明军一头,眼下更是围困锦州,逼的明军不敢前来增援,只要耐心等着锦州城内粮食吃完,祖大寿坐困孤城弹尽粮绝,锦州必然到手。
可实际上皇太极不是没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基础太差,底蕴不足。
大清的八旗兵虽然能打,可整体基础实在不行,物资储备本就不多,生产力也严重不足。这一次围攻锦州皇太极是了极大代价,祖大寿在城中要吃粮,难道皇太极包括他手下的八旗兵就不吃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