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第一战(2 / 2)

加入书签

大明这样做并非是忽视蓟州镇的防御,那是因为战事的需要,这种抽调蓟州镇支援辽东的做法并没有做错,至少在当时来看是毫无问题的。一来,辽东惨败兵力不足,如果没足够的兵力驻守一旦山海关被当时的后金攻破,整个辽东不仅全部丢失,更能让后金占据山海关,随时可直接打到关内来。

这样的话大明就彻底失去战场主动了,没了山海关的后果极其严重,天启皇帝这样聪明的人当然要确保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没了,蓟州镇根本就没必要存在,所以调蓟州镇出关是必然的。

至于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林丹汗的缘故。当时的林丹汗和大明算得上是盟友,出于各自的目的,大明和林丹汗联手对抗努尔哈赤,哪怕林丹汗这人总是出尔反尔,在结盟后每次出兵总打着占便宜的小算盘,让大明君臣极为不满。

可话说回来,林丹汗由于当时掌控察哈尔,同努尔哈赤针锋相对,双方是死敌这个事实毫无问题,而蓟州镇以北的长城之外恰恰就是林丹汗的地盘,只要林丹汗在,努尔哈赤只能从辽西走廊一路往山海关打别无他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明抽调蓟州镇的兵力支援辽东战场毫无问题。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和后来不一样。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并没有和努尔哈赤一样只盯着山海关,而是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皇太极的战略眼光不比努尔哈赤差,甚至更胜一筹,他清楚的知道虽然八旗能打,可大明也不差,哪怕一直在战场上压着大明一头,但大明只要靠着城池和天险关隘作战,再加上拥有精良的火器,他再有本事要想突破辽西走廊拿下山海关也难于登天。

后金本就人不多,皇太极可不像大明有丰厚的家底,整个后金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就算加上掠夺而来的汉人和蒙古人,充其量不过百万而已。

如要拿下辽西走廊打下山海关,八旗的骑射在攻城中派不了多少用处,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人命去堆。

八旗兵何等宝贵?皇太极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假如八旗损失过大,甚至大部分因为攻击辽西走廊和山海关战死疆场,那么他皇太极还能坐得稳这个大汗之位么?后金包括现在的大清还可能存在么?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这种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所以他的目光转向了蒙古,决定先解决林丹汗的问题,等收复蒙古后再调头和大明开战。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当初努尔哈赤没有考虑到的。果然,在调整战略目标之后,皇太极很快就收获良多,不仅拉拢住了科尔沁、察哈尔的蒙古各部,还直接在察哈尔击败了林丹汗,逼迫林丹汗放弃察哈尔之地朝西遁去,之后林丹汗夺取土默特未果,无奈继续西行,最后在青海感染天病死,一代枭雄,蒙古人的共主林丹汗就此谢幕,草原的格局为之大变。

驱走林丹汗后,察哈尔一地就成了皇太极的控制区域,如此一来蓟州镇以北的地盘上的人从之前的盟友变成了敌人。

这也是皇太极能不走辽西走廊,在没有拿下山海关的情况下却能突破大明防线,直接攻进大明京畿之地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当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假如不是袁崇焕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私下卖了大批粮食包括军械给皇太极,又对皇太极攻击林丹汗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察哈尔落到皇太极的手中话,怎么可能会有这样恶劣的后果?

所以现在的蓟州镇和空架子没什么区别,哪怕之前有过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也没重建蓟州镇,更没有在蓟州到遵化一带派重兵驻守。

这件事真要论起来崇祯皇帝也是无奈,他不可能不知道蓟州镇的重要性,更不会不清楚己巳之变的严重后果。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既然发生了己巳之变,就应该立即堵上这个漏洞,以防这种情况重演。

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没钱,手上能调动的兵力也严重不足,经过他这些年的折腾,大明的税收一降再降,再加上辽东巨大的军费开支加派辽饷导致各地叛乱四起,更产生了严重后果。

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甚至进入了恶循环阶段。除了关宁军驻守辽东外,大明九边的边军更被大范围抽调至内地省份围剿高迎祥等义军。崇祯皇帝不是不清楚蓟州镇的问题,而是有着侥幸心理,觉得皇太极再来犯的可能性也许不大,又或觉得抓紧时间先平定叛乱,等内乱解决后再把九边兵力调回去驻守,打一个时间差,拆东墙补西墙。

作为皇帝,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甚至做重大决定时不考虑后果,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还真是一个“人才”。至于朝中的官员们不是没看出问题,而是看出了问题却不敢劝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样的帝王手下干活本就艰难,一旦主动提出问题,不仅会给自己招来麻烦,更会因为万一局势的变化导致崇祯皇帝对劝谏者怀恨在心,最终把这口黑锅直接扣到对方的脑袋上去。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