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稳定(2 / 2)
虽说方正化这人品德不堪,更是贪生怕死,不过这样的小人倒也有几分用处。朱慎锥得知此事后特意让人把方正化带至文华殿见了一面,决定用一用这人,在朱慎锥看来,君子固然是好,但往往许多时候小人更为有用,而且方正化本就是司礼监秉笔,眼下初掌京师,朱慎锥身边正需要方正化这样的人,当场就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司礼监秉笔的职务。韩赞周在之前京营主力大败时就当了俘虏,后来朱慎锥又逼着京营众人包括他韩赞周在内在檄文上签字画押,再加上早些时候已经投靠朱慎锥的李国辅,再加上临时反水抓到崇祯皇帝的杜勋,这三人加方正化在内就组成了新的司礼监。
其中韩赞周为掌印太监,取代之前的王承恩,方正化依旧作为秉笔,李国辅从御马监太监直接升秉笔,至于御马监的职务也同样还给了他,杜勋也当了秉笔,然后再从宫中的太监中挑选了两人,就这样仅仅入城后的第二日,大明司礼监就重组恢复。
在确定了新的司礼监人选同时,朱慎锥也没忘记大明另一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那就是内阁。
现在的内阁首辅是温体仁,温体仁这人算得上是崇祯内阁首辅中当的时间最久的一位了。
自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崇祯皇帝对内阁更替是史无前例的频繁,内阁阁臣包括首辅如同走马灯一般调整,许多阁臣往往进内阁没几月就被踢出内阁,就连首辅也是如此,甚至还创造了一年中更换三个首辅的记录。
之所以这样频繁更换,那是因为崇祯皇帝对内阁成员的不信任,包括对这些首辅和阁臣的能力不满。
可真的是如此么?话说回来,能当到内阁阁臣地位的那一个不是人精?要说他们没有能力自然不是,关键在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所至,一来不喜欢内阁和他顶撞,二来做事又防着内阁,至于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是他本性多疑又没有耐心,只要朝廷略微出点问题,又或者大明哪里发生了些什么,崇祯皇帝第一时间就认为是内阁的问题,内阁首辅或阁臣没有做好本职,能力不足,根本不听解释,直接换人了事。
内阁的频繁更换除去这个原因外,还有就是崇祯皇帝已渐渐明白东林党不可信任的事实。通过更换内阁成员,崇祯皇帝也有打算扶持其他党人和东林党抗衡的想法,可换上来的人却没达到崇祯皇帝的预期,这让他不满之后继续换人,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
仔细了解了如今内阁成员的情况,无论是首辅温体仁还是几个阁臣,比如范复粹、张至发等人都非东林党成员,温体仁向来以孤臣自居,在朝中哪个党都不是,当了首辅后更对崇祯皇帝惟命是从,再加上清廉自律的孤臣作风很让崇祯皇帝满意,这才是他能干这么久首辅的主要原因。
而其他几人也并非东林党成员,不是齐党就是楚党或者是浙党,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在崇祯四年后,内阁中的东林党人就全被他踢走了,之后所任命的内阁成员中基本已没了东林党存在,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已对东林党有了很深的防备,并想借内阁打压东林党,但效果并不乐观。
毕竟虽然他之后任命的内阁成员不再是东林党,可崇祯皇帝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们这些人虽不是东林党却依旧是官宦群体一员,背后都是世家大族,而且大明党争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各党之间虽东林党一家独大,可同其他党,比如浙党、齐党、楚党的争斗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为了共同利益甚至还能相互勾结,联手糊弄皇帝,崇祯皇帝从一开始用内阁打压东林党的算盘听起来不错,可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相比任用魏忠贤组成阉党和东林党对抗的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的能力和眼界包括手段差太远了,这也是他不管怎样调整内阁都起不到预料效果的原因。
而且因为内阁的不断调整,更造成了内阁不稳,朝廷政令无法长期持久实施的严重问题,再加上众人朝不保夕的地位,更让大伙不敢干事。因为你只要干事就会出错,一旦出错以崇祯皇帝的性格绝对会罢官一脚踢出内阁,甚至可能落得和当初薛国观一样悲惨下场。
一句话,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内阁都是这样的心态,更何谈朝廷其他各部衙门?大明朝廷上上下下为了自保联手糊弄和搪塞皇帝已成了默契,对于许多事更没人敢担负责任,一旦商量国家大事,不是找理由推脱就东拉西扯,最终弄的不了了之,这样下去大明能不乱才怪呢。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