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节(2 / 2)
“如果目标的粒子向仪器靠近,那么……反射波的频率会比发射波的频率高。”
“如果目标粒子在远离仪器,反射波的频率会比发射波的频率低。”
“同时由于介电常数的差异,不同粒子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反馈到仪器上的便是不同程度的……频移。”
“而通过这种频移,便能反演出实时的大气湍流情况……”
说道最后。
老郭整个人忽然靠到了椅子上,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整个人沉默不语。
过了良久。
老郭才再次抬头,缓缓看向了徐云,表情微妙的问道:
“韩立同志,这个仪器可有名字?”
徐云这次没再卖关子了,直接答道:
“有,叫做气象多普勒雷达。”没错。
气象多普勒雷达。
这便是徐云在拿出阻尼器之初,便想好的一个大杀器!
多普勒效应。
这是一个距离眼下这个时代提出已经有近百年的经典物理现象。
当初徐云在1850副本收尾的时候,还曾经在剑桥大学中遇到过它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
这个效应在后世的运用范围也同样很广,涉及到了大量的军事和民用领域。
例如气象多普勒雷达、彩超、多普勒成像仪等等。
还有经常超速被开罚单的同学,检测你们超速记录的测速雷达靠的也是多普勒效应。
但另一方面。
这些后世普及到不能再普及的多普勒技术,却几乎都要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才会发展起来。
也就是从1842-1970年这130年左右的时间里,多普勒效应几乎没有什么对标的物理技术落地。
这里之所以用‘几乎’,主要原因在于声呐探测算是与多普勒效应有关。
但它并不是靠着多普勒效应而出现的,只能算是勉强沾亲带故。
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多普勒效应仪器,便是……
气象多普勒雷达。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上头已经介绍过一次,此处便不再赘述。
它的概念提出于60年代初期,实际运用则要在接近70年代的某个时段,具体时间过于敏感便也不再详述。
总之在眼下这个时间段,气象多普勒雷达连海对面都还没拥有实物,甚至设计过程才进行到了40%左右。
至于国内的第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就更晚了。
国内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会由国家气象局和蓉城的784厂合作,成功研制第一部 s波段714sd和第一部c波段714cd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样机。
没错,这还只是样机。
至于第一台真正投入使用的气象多普勒雷达,则还要一直晚到1992年。
在气象多普勒雷达雷达面世之前。
气象领域的气象雷达只能通过回波作定性分析,否则也不会晚到1954年才出现人类史上的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此时此刻。
老郭整个人背靠在医院配备的木头椅子上,喃喃的重复着着这个名字:
“气象多普勒雷达……”
说话的同时,他的内心更是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专业的物理从业者。
老郭如今虽然没有见到徐云所说的实物。
但光凭徐云描述的原理便可以确定,他所说的仪器大概率是可运作且可取得成效的。
而且这种雷达可以采集到的数据,何止十万倍那么简单?
毕竟太气层中的粒子可是太多太多了……
只要条件合适,百万倍甚至千万倍的数据都可以收集到手——那时候计算反倒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气象雷达!
要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