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32(1 / 2)

加入书签

四次的灭遂之战。这次用兵不同以往处,是齐国基于试探会盟效力而发动的惩罚性战争。齐桓公五年,齐国以平定宋国内乱为名义,尝试性地发动五国会盟。其中,长期与鲁国交好的遂国,没有出兵与盟。齐桓公就断然起兵,吞灭了遂国。显然,这次用兵是齐国大举争霸的序曲。

但是,齐国的传统盟友,又是齐国劲敌的鲁国,没有放松对齐国的警觉。就在齐国吞灭遂国之后的当年冬天,鲁国邀齐国在柯地,也就是今日山东东阿西南地带,举行两国君主会盟。在这次会盟中,鲁庄公使猛士大臣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威逼齐国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对此时能否战胜鲁国,心下还没底,便以“守信于诸侯”为公开理由,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两个大国在形式上重新恢复了正常邦交。

齐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80年,齐国以宋国违背前次会盟之约为理由,邀集陈、曹两国与周王室会盟于鄄地,要讨伐宋国。当时,非但陈、曹两国出兵,连近百年很少举兵的周王室,也派出大夫单伯率领王师与盟了。宋国在三方军力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表示屈服,表示接受齐国号令。这次会盟,因有天子王师应邀参与,所以被历史看做是继小霸郑庄公之后,齐以大国实力第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自此,齐国正式迈出了大国霸业的步伐。

齐国霸业历时36年,主要业绩在两大方面:对内调停争端,对外抵御夷狄。

当时,华夏社会的大格局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一,王权沦落,天下处于无中心状态,旧有的王权秩序已经崩溃,新的天下秩序尚未以任何形式出现。其二,诸侯之间纷争不断,强国欺凌小国,小国也相互攻伐。各诸侯国之间,在水流利用、资源开掘等基本经济民生活动方面缺乏共同准则,民众生存状态受到极其严重的普遍影响。其三,外部野蛮族群四面侵袭,渗透中原腹地,尤其以北部、西部的戎狄族群为祸剧烈,对中原诸侯国进行频繁的掠夺战争,使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处于严重的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齐桓公君臣所以能成就大国霸业,根基在于全面改革之后的强大实力,其次在于切中实际的操作策略。从历史实践看,国家实力是基础,策略原则是生命线。所谓强大的国家实力,主要在齐国全面改革后的经济、军事、民生三大方面。齐军所以能在后来的内外争端中频繁地大规模出动,南征北战,驰骋天下,没有强大有效的资源保障与兵员输送,不可能应对长时期内频繁发生的大小战争。

(1)切中实际的策略原则:“尊王攘夷”的总方针如果将这个方针的实际意涵换成今日的语言,就是一则可以明确表示实际内容的政治纲领:一致尊奉天子王权,共同抵御戎狄蛮夷。从历史实践看,这一策略原则是齐国霸业的生命线。因为,只有这一策略原则,找到了齐国与天下诸侯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抵御蛮夷外患,挽救华夏文明。同时,也开辟了重新以天子王权成为精神中心而凝聚天下力量的可能性,从而能够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从历史传统所能提供的政治智慧来说,当时可供齐国选择的霸业道路,至少有两条:

其一,汤武革命式。直接攻灭周王室,重新建立新的联邦中央政权;

其二,攻灭周边中小诸侯国,抵御外患并成就地区霸权,再图谋取天下王权。

可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形看,这两条道路都很难实现。“汤武革命”的前提是,天下面对的是昏聩残暴的末代政权。但是,当时的周王室却没有多少“恶政”,而只是无为自保,向天下诸侯退让,既没有成为天下公敌,也没有成为制约诸侯国扩张的阻力。此时的周王室,实际上是一方谁也没有太过关注的力量。如此,基于“吊民伐罪”的“汤武革命”,也就丧失了正义性根基,既无法获得天下诸侯的响应,也无法成为扩充力量的最佳途径,更无法成为一举继承天下最高权力的有效源泉。其次,成为地区霸主,则只可能使天下更加混乱,甚或最终也连带淹没了齐国。

无论从当时的大形势看,还是从历史发展的实践看,这两条霸业道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实现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果不能有效抵御四面汪洋的蛮夷戎狄外患,即或建立了新的中央政权,也是无法存在的。所以,齐桓公君臣选择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原则,是充满智慧的历史抉择。

(2)调停诸侯争端,是齐国霸业的基础方面

从公元前679年,也就是齐桓公七年开始,齐国以“尊奉王命”的名义,开始调停诸侯争端,并整合天下秩序。12年后,齐国的行动得到周王室的理解与主动配合。周王室派出特使召伯廖,赐齐桓公为“侯伯”,也就是统领诸侯的霸主。至此,黄河中下游的诸侯群都承认了齐国的宗主国地位。在此后的国家行动中,齐国一直致力于重建被诸侯国共同遵守的某些基本社会规范。齐桓公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齐国举行了九国参与的“葵丘会盟”,终于达成了华夏诸侯言归于好的总盟约。在此总盟约之下,又达成了若干共同规范。依据《春秋榖梁传》与《孟子》的记载,这些规范主要是六个方面:

其一,不可壅塞河流、泉水等水源;若有必要堵水,必须得通报下游诸侯;

其二,不可有意囤积粮谷,不可遏制粮谷市场;

其三,诛杀不孝子孙,不可更换嫡子,确保继承制有序;

其四,不可以妾为妻,不可让妇人参与国政;

其五,敬士尊贤,不得妄杀大夫;

其六,敬老慈幼,敞开道路关卡,以利旅客。

葵丘会盟,是齐国霸业在整合华夏纷争中的最大贡献,也是齐国霸业的高峰。

(3)攘夷——抵御四夷入侵,是齐国霸业的最大历史功绩春秋初中期的四夷外患,本质上是落后文明对华夏先进文明的侵犯。

据《礼记·王制》的总体记载,当时的四夷情形是:“中国(之)戎夷五方之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很清楚,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别,构成了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差别。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侵扰与毁灭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的时代。

我们对比较详尽的几部《中国历史年表》作了统计,从西周末期戎狄大举进入中原的镐京事变开始,四面边患接踵而来。到齐国称霸时期,戎狄大规模侵袭中国腹地,并将所占领的发达农耕区变成荒芜粗放的畜牧区,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最大的文明灾难。到齐桓公病逝,齐国霸业结束之后,戎狄的大规模侵袭与滞留,则显著减少。具体说,仅仅是齐桓公称霸的36年间,因戎狄而起的战争,就有近30次之多。

史料留下的记载,是触目惊心的——“自平王东迁,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