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8节(1 / 2)
第69章 摧枯拉朽
徐州古称彭城,算是从中华文明开始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举足轻重的地方了,不过也由于建在江河边上,自古以来,屡遭灾害,重建多次,命运多舛。
仅以明代,徐州城就重建过两次,一次是在明初洪武年间,由于元军镇压民军起义,用大炮轰塌城墙,第二次则更近,只是崇祯年间的事情,天启四年,黄河决堤,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
然而到了崇祯年间,黄河水又退了回去,于是乎,之前被淹没的城垣再次显露出来,由于只过了数年,都还算保存完全,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换而言之,此时的徐州城,却是有两个部分组成。
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徐州城又在地震中毁坏,再次重建,才合并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此时的徐州,虽然是大城不假,但未必是坚城,因为两座城池,虽然在崇祯中期合拢,但毕竟都是修建于风雨飘渺的明末时期,而非如南京、大同那般,早在明初就已经大规模修建完成,经过多代改良才成型。
具体体现就是,城垣的坚固程度、用料,完全无法与南京、大同相比,只是以夯土为墙心,外面加上一层薄薄的砖石而已。
这也是清军为何屡次寻求在徐州城外围地区,和明军进行决战的缘故。
因为徐州城实在不足以为屏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明军击溃图海所部,磐石山也被拿下,岳乐授首之后,左军和后军毫不迟疑,迅速掉头北上,抵近徐州。
失去了掣肘的光复后军,也许是想证明自己,毕竟刚刚传来的消息,朱由榔圣驾已经继续北上,从清河往北,沿着黄河,抵达宿迁,距离这里也不过二三百里,随时都能盯着。
故而在这次北上中分外卖力,先后不过数日间,就拿下了原先萧县西侧重镇,三仙台。
其实也是两军的局势在发生扭转,不仅是兵力,士气也是更重要的因素。
哪怕上边再瞒,可当日图海与李定国决战,就在这黄河岸边,距离瓦克达上万援军,不过一河之隔,杀声震天,硝尘遍野,瞒得住谁?
所以黄河东岸图海大败,清军近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在徐州周围传播开来,成为了击倒清军心理防线的重锤。
仅仅是两日之后,清军绿营就发生了小规模逃亡,虽然每次人数不过三五成群,十来个的样子,但奈何不住积少成多,黄河两岸,数个县,驻守的清军绿营都心旌摇动,私下窃雨,有的部队,如曲里铺四千绿营,仅三日之内,就逃亡近一成。
长此以往,恐怕都不需要明军前来攻城,清军自己就得散伙。
可眼下瓦克达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今之计,要守,人心动摇,城池不坚,且从前线哨骑打探听闻,明军将东路仅有的一个重炮营加强到了后军麾下。
这并不难看出来,自从襄阳战后,清军上下都知道,明军有一种“发若霹雳,势如雷霆,崩山断城如摧瓦砾”的新型重炮,毕竟数十门千斤重炮,光拉拽的牲畜就有上千,远远一望,便知道是哪支部队了。
瓦克达坐困愁城,顿感四处缥缈,浑然无助。
征求麾下各将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提议,要么就是说坚守徐州、萧县互为犄角的,要么就是直接兴起大军,野外和明军决战。
前者实在是不靠谱,互为犄角?那得两个犄角都是坚城!
现在清军手中,是萧县能挨得住明军重炮,还是徐州城能挨得住?
真当这是襄阳啊?
倒是后一个建议,勉强可以考虑,倒不是说清军有信心在野战中正面击败明军,而是说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虽然希望渺茫,但起码总比在城里等死强吧?
当然,也有人建议,干脆撤了,保存实力,别在这里和明军硬耗了。
如果只从战略角度来考虑,这种说法并没有问题,甚至十分恰当,毕竟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清军在东路前线的败局已经无可挽回,唯一的上策,就是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从而在日后的在山东乃至于北直、北京的战斗中,积攒力量。
但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眼下,清军还在各个城池中坚守,就已经发生规模不一的士卒溃逃了。
这种士气极端低迷的情况下,如果明天宣布要撤退,恐怕近十万大军,立刻就要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如果说,在以前,清军大可以不把这些绿营丁壮当成一回事,但现在却不行了。
因为随着中路、东路,两个大战场会战的溃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黄河两岸,襄樊、河南、淮北、山东,必将不保,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些地方,尤其是山东,乃是清廷重要的兵源地,也就是说这些丁壮,再不像以前那样,打没了大不了再抓,这回是真的没地方抓了,能保留自然要尽量保留。
就在瓦克达迟疑之际,张名振是真的打红了眼,为图雪耻,拿出全部家底,全力攻略徐州以南,不过数日之间,又攻破赵家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下子,瓦克达手里,只剩下徐州城和萧县,眼看也没什么可选项了。
到底也是久经战阵的猛将,不会怕死,自此干脆破罐子破摔,简易单薄的徐州和萧县,干脆不守了,直接全军拔营,于徐州东南方向十数里外的云龙山下,与明军决战!
李定国和刘文秀倒是打算派军从双沟渡河后,帮助后军对付瓦克达。
但这回后军是真的打算在天子面前证明自己,毕竟光复各军当中,以后军和右军、骑军最为年轻,而其中后军建军稍早于其他二军两年,却同样没什么突出战功。
之前宿州、磐石山两役,实在是丢脸,比起左军、前军、中军光辉耀眼的功勋,实在有些尴尬。
故而,张名振还是婉拒了刘文秀的建议,李定国考虑到对方微妙的心情,他本是宽容之人,而此战也没有什么风险,徐州周围数十里内,清军早已被肃清一空,图海现在都跑到距此百里的丰县去了。
至于后军和瓦克达那所谓“十万大军”之间的战斗,李定国还是颇有信心的,要是这都打不赢,只能说明后军的确该拆分解散算了。
在这种情势之下,李定国只是吩咐,让刘文秀在距离云龙山三十里外的房村集留下一个师的人马,随时监视瓦克达部,如若战局却是有出人意料的情况,也可及时接应帮助后军,取到预备队的作用。
至于其他部队,当然不会闲着,趁着瓦克达这边东路清军仅剩的机动力量,全被后军吸引住,其余左军各部,全部加速北上,扩大战果!
之前左军背水列阵的两万多将士伤亡颇为惨重,但其余各部力量依旧保全完整,此时正是展现的时候,尤其是李来亨的骑兵,李定国让他放开胆子,不用担心后方,只要一味的往鲁南,兖州府方向狠狠突进就是了。
后勤补给都不用担心,鲁南这么多榆园军活跃地区,虽然明军主力肯定供应不了,但李来亨这几千骑兵还是能养活的吧?
至于说他们不愿意怎么办?妈的,眼下这个局势如此明朗,谁好好的中兴勋臣不做,要在明军北伐功成之际,当个叛贼?这操作何异于四九年投**。
再说,要是谁真的这么不开眼,李定国不介意,减少几个“扈从中兴”的功臣名额,给自己手下多增几笔功劳,等北伐以后,再想建立这种斩俘数万的大功,可就很难了呢……
左军各部,都在加速往鲁南方向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