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53节(1 / 2)
瞬间遭受沉重打击的骑兵下意识迅速和对方拉开距离,而明军的炮火和铳声依旧毫不停歇,持续输出。
减轻两翼威胁的明军方阵,迅速分出部分人手,向“v”字内部攻击。
白文选正在中间方阵立旗指挥,这个营就是之前成都战役中立下殊勋的谢永常、瞿昌文所部。
两侧方阵的参将干脆把火炮和火铳手全部留下阻击骑兵,而后分出一半刀牌、长矛手,往清军步卒侧后而去。
经过沉重炮火打击后的满清步军,本就摇摇欲坠,士气茫然,紧接着又陷入和明军步卒的拼杀,整个军队的士气都宛如紧绷的弓弦,只差一点点,就会断裂。
而这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到来了,尽管都类再三勒令骑兵,向两侧方阵发起突击,以求牵制住明军两侧方阵,但事与愿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任凭骑兵终于鼓起勇气,不顾一切,咬牙朝明军步卒方阵发动冲击。
但面对密集的弹雨,导致骑兵根本无法密集排列,只能松散一团,冲击力大大减弱,最终还是被已经调动了一小半的步兵队列拼命阻击。
“稳住!”
参将带人斩杀数名后退窜逃的士卒,命亲卫压阵,维持战线,死死坚守住这一条只有十来米纵深的防线,避免清军骑兵和阵中被绞杀的步卒汇合。
都类知道,事到如今,只有尽可能突破两侧步兵防线,贯穿明军“v”型阵列,将战线拉平,才有制胜可能。
他低估了明军的炮火密度,过去,哪怕是明军攻城时,也就才出动五十多门野炮,而从刚才不到半个时辰的战斗中,明军至少有**十个炮口在吞吐火焰。
在方阵上的体现就是,对敌面六百多米的宽度上,每二十米就有一门火炮在射击。
即使骑兵顶着炮火不顾伤亡的冲到跟前,也无法在造成太大杀伤了。
步枪和刺刀完全可以应对。
“杀鞑子!”
两侧夹攻的明军步卒全部都是冷兵器部队,而且数量也不算多,满打满算也就是千人左右。
但这已经足够了,原本就在炮火、火铳打击下崩溃边缘的清军步卒集团,突然发现自己的侧后传来明军阵阵喊杀,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崩溃。
当第一个清军士卒开始丢弃武器,反身逃跑,恐慌和畏惧的情绪瞬间传播全军,犹如瘟疫般,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崩溃。
后方的清军主将都类看到如此状况,如何不知此战已然了结?如再不赶紧撤离,就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牛角号“呜呜”传令,本来都类还想让骑兵接应步卒撤离,但却发现为时已晚,明军左右两只步卒已经锁住清军步兵退路,准备开展围歼。
失去了步兵牵制正面的清军,更加无法应对明军犀利的火力输出了,只得灰溜溜带着骑兵跑路。
被牵制包围的清军步卒见自己已经被抛弃,大量士卒开始放下武器投降。
其中不乏如假包的八旗满洲、汉军。
-------------------------------------
吴三桂和豪格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四川,这一战算是彻底葬送了他们的幻想,又付出了近千骑兵和四千多步卒的损失,清军盘踞在保宁的力量再次被削弱。
已经不可能继续维持川北防线了。
两天后,秦佐明率部北进,又攻克了阆中西南侧的南津关,这里距离阆中城已然不远,炮弹已经能够到城墙外围。
豪格知道,阆中虽是川北重镇,但毕竟久未经战争,不会比那重庆的城墙坚固到哪里去。
清军终于在形势所迫下,选择放弃阆中。在骑兵掩护下,吴三桂率部往嘉陵江西岸北上,先抵达铁山关,而后打算从剑阁入利州卫,随后走金牛道入汉中。
豪格则延嘉陵江东岸,经阆中东北的梁山关沿江北上。
川北三道
新型炮营毕竟只有一个,装备白文选部还算能克制清军,但分散到其他部队,效果就没这么明显了,面对两侧出击的清军骑兵掩护,也实在难以阻绝。
尤其是之前杨展部被重创,秦佐明和王光兴也吃过亏,不敢再向之前那样孤军暴露在清军步骑大队之前了。
就当吴三桂经过五日行军,好不容易抵达剑州境内,即将逃出生天时,一个消息却从剑阁传来,顿时将希望变成了绝望。
剑阁守将被副将带人伏杀,并夺去了剑阁控制权,向明军反正。
金牛道上最重要的一处关口,直接被阻绝。
吴军两万多人,瞬时就被推上了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
第46章 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又名剑门关,是川北三道中,最主要的金牛道上,最为险要的关隘。
当然,剑阁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重要的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 ,于是在此处聚集大量人手,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石架空,以通商旅”,而在大剑山道路峭壁中断、两崖相峙之处,用山石砌为雄关,置阁尉戍守。
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完全不过分,剑门关其实不大,甚至非常小,满打满算面积恐怕也就比篮球场大点有限,一般戍守军士不会超过五百人,如果再加上周围配套的烽燧、堡垒,也很难超过三千。(历史上姜维三万人守剑阁,应该是指防范剑阁在内的整个保宁地区),但就这点人手,已经绰绰有余。
剑阁俯瞰图
历史上剑门关还没有被正面攻破过的案例,真要论起来,也就只有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打下来过一次。
而现在,这个川北锁钥变成了清军北归路上的天险阻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