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十九章 磨刀霍霍(1 / 2)

加入书签

出宫的时候,王忠嗣和杜士仪一路同行,却只交谈了两句很没营养的话,就仿佛两个人只是平平常常的关系,而不是在云州一战合力大破敌寇,杜士仪又在王忠嗣为皇甫惟明构陷之时上书论救,而后在陇右精诚合作,分别节度朔方以及河东后又彼此托付长子,结下了远胜寻常同僚的交情。直到出了兴庆宫金明门,他才看了一眼杜士仪。

他和杜士仪加在一起,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之要,如果还是彼此替对方管教提携长子,他日万一被人指斥为朋党,那就是百口莫辩了。可安西四镇那是什么地方?之前在兴庆殿中,就连李隆基在听到杜士仪的奏请之后,都忍不住挑了挑眉。

“你刚刚还在朕面前,力阻夫蒙灵察进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奏请把长子调往西域,就不怕夫蒙灵察挟恨报复?”

“臣只是就事论事,倘若他因此怀恨,臣也没有办法。臣之长子幼承庭训丨又从河东王大帅学习武艺韬略,成年之后先于中受降城为别将,后又到河东磨砺了几年,可以放到更艰险的地方去了。如果他真有足够的能力,那么陛下他日就能多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如若他没有,那么西域这块试刀石也就是他的终点,日后他承继爵位后,做个富贵闲人即可。”

正是因为杜士仪这句话,王忠嗣想到还在杜士仪麾下的长子王周,也提出把人放到剑南道去。果然,李隆基为之大悦,一再褒奖他二人大公无私,临去还赏赐他们白金三百两,各式宫绸两车。不但如此,王忠嗣得以加衔兵部尚书,而杜士仪则在此前拥有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后,又再兼御史大夫。

即便只是好听,那也是赚够本了

注意到王忠嗣的目光,杜士仪便冲着对方颔微笑道:“玉不琢,不成器,有时候作为父亲,不狠心不行。”

王忠嗣知道,杜士仪的重点是那后半截话,前半截不过是说给别人听的,而这就是他们此次能够调任节度两镇的代价。他微微点了点头,径直前行预备和自己的随从会合,却不想背后突然传来了一个极轻的声音。

“夫蒙灵察此人虽骄矜自大,可陛下钦点送过去的人,他也不能如何。至于你家大郎,我会托剑南道的人好好照应。”

没有回头,王忠嗣只是微不可查地一点头,即刻就上前和那些随从护卫会合了。上马之后,他侧头瞥了杜士仪一眼,见其正在和那些牙兵护卫等说着什么,他便轻轻一抖缰绳,沉声说道:“走”

若非杜士仪这些年和他书信往来,常常提醒他勿要忘记避嫌自保,兴许这次他就疏忽了皇甫惟明固然是他的敌人,可那样的下场足可为戒

当李隆基的手制送到了中书门下李林甫的手中时,这位刚刚铲除了政敌的右相险些咬碎了银牙。费尽心机赶走了韦坚,拉下了皇甫惟明,却白白便宜了杜士仪和王忠嗣而更让他郁闷的是,杜王二人主动请缨把长子调去西域和剑南道,如此一来,他连仅剩可以找茬的借口都消失了。哪怕杜士仪和王忠嗣交情甚笃,这一点是半公开的秘密,可两人做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妻儿家小不是留在长安,就是放在其他与己无关的地方,他还能说什么?

如果是朝官,即便天子下制,李林甫日后还有的是可以挟制的地方,可对方是边镇节帅,杜士仪身上甚至还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也就是所谓的挂名宰相,他也只能气咻咻地撂给了中书舍人拟旨。等回到私宅,他越想越是恼火,越想越是不甘心,直到外头书童报称,度支郎中杨钊求见,他方才按捺下了火气,淡淡点了点头吩咐让人进来。可当杨钊进屋之后把话起了个头,他就立刻又火了。

杨钊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直接说起了杜士仪和王忠嗣即将兼领二镇之事

“我还没有耳聋眼瞎,这样的大事不至于不知情”

见李林甫分明是憋着满肚子火,杨钊知机地不再撩拨对方的火气,慌忙连声赔礼,随即方才岔开了话题说:“相国,如今韦坚和皇甫惟明虽则被贬,可这样的处分终究太过低微了,不足以彰显相国的威严。更何况,东宫太子妃仍然是韦家人,日后……”

这日后两个字还没说完,他就只见李林甫冷冷看着自己,分明是示意他别说废话。于是,他便长话短说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李林甫对于心狠手辣的人从来都不反感,因为他便是这样的代表。而且,比起王、杨慎矜,杨钊的财计之能差得多而比起吉温、罗希秉的酷吏本事,杨钊也大有不及。此人唯一的凭恃便是宫中的杨玉瑶,可和杨家的亲缘关系又远得很,提携任用这样一个小角色,对他来说易如反掌。所以,听了杨钊这言简意赅的十个字,他便微微点头道:“说明白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