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臣觉得陛下不如先行幸蜀(1 / 2)

加入书签

按照军制,边地的险要关隘每天在夜幕降临之时都要点燃示意平安无事的烽火。

再通过每隔三十里的烽火台接力将这个消息传递下去,久而久之夜幕时的烽火就被称为了平安火。

潼关现在对长安而言,堪称最为重要的边地关隘。

此时已经过了点燃平安火将近两个时辰,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而潼关失守,关中将再难以抵挡叛军。

将奏疏放在案几之上,李隆基不由自主的起身望向殿外。

想要与高力士说些什么,可嗓子却仿佛被一块石子哽住,发不出任何声音。

“陛下,要不要将政事堂的宰相们叫过来商议一下此事。”

看到李隆基的脸色苍白如纸,并且张着的嘴唇不停的颤抖,高力士先是既心疼又无奈的提醒了一句,随后将李隆基搀扶回了座椅之上,“哥舒翰不会在这方面出了遗漏,潼关恐怕已经出了事,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全都要仰仗陛下定夺,此时万万不要动怒。”

李隆基坐下缓了一会,咬牙颤声道:“哥舒翰该死!既误朕,又误国!”

闭上眼睛用力喘息了几下,李隆基对高力士道:“派人将政事堂的几个主事的叫来。”

顿了顿,李隆基睁开眼睛,又叮嘱道:“把李泌也叫来。”

说完,李隆基又立刻摇摇头,“算了,不用叫李泌过来了。”

高力士明白李隆基为什么又不叫李泌过来。

安排下边的内侍去叫人后,高力士心中犹豫了一阵,心中对李隆基大为失望之下,最终还是打消了劝说的念头。

“这个消息你觉得给要不要辽东那边知会一声,那狗东西能琢磨…”

李隆基之所以改了主意不去叫李泌,是因为叫了李泌过来,意味着又要对罗一低头。

但是通过与河北叛军对阵的这半年,李隆基发现对大唐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安禄山,而是罗一。

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让辽东军下来,或许形势会变得比此刻还要糟。

辽东军一旦平叛后不回去,这天下姓李还是姓罗就说不准了。

可自打罗一离开长安,尤其是在面对叛军时,指望谁谁败,倚重谁谁倒。

没一个比罗一用起来顺手又省心。

不免又让李隆基忍不住的想问问罗一有没有什么对策。

但最终还是对辽东呢恐惧占据了上风,开口询问了一半,又立刻无力的摆了摆手,“算了,把消息传过去,没准那狗东西会乐的合不拢嘴。”

高力士之所以没劝李隆基将李泌喊来,是因为罗一已经领兵北上,传信过去罗一也未必能立刻收得到。

但连消息都不告诉那边,明摆着是在告诉罗一这边依旧信不过他。

通过剑南抽兵以及与罗二郎的婚事刚刚拉近的关系又会变得若即若离,相当于又一次主动将辽东推出去。

按耐住心中无比的失望,高力士目光遥望东边道:“消息是不是知会那边一声为好。

罗一虽然领兵去了北地,但是说过会竭力保住淮南不失。

让辽东那边把从剑南调走的三万人马快速回援,长安未必会有事。”

顿了顿,高力士苦笑着继续道:“况且这样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那边。”

李隆基一怔,叹了口气道:“真是糊涂了,这样大的事确实瞒不住。”

低头沉思了一阵,李隆基摇了摇头,目光中满是纠结道:“大朝会叫上李泌吧,现在还是算了。”

高力士只感一阵头疼。

现在的李隆基让他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极为陌生。

长安已经岌岌可危,还在琢磨着如何制衡辽东。

此刻多拖上一天,驰援的人马就要少赶几十里路。

犹豫着是不是要再劝一劝,杨国忠几个政事堂的宰相急匆匆迈步进入了大殿。

“潼关的平安火一直未被引燃,都说说该如何应对。”没等杨国忠几人见礼,李隆基便急匆匆地开口询问道。

身为政事堂的主事之人,第一时间就收到了这个消息。

但是时间已经入夜,加之潼关到底发生了也还未确定,几人便没有入宫与禀告此事。

不过也做好了随时被召见的准备,毕竟宫里也有人每日都关注着潼关那边的平安火。

面对李隆基的发问,因懂军事而被杨国忠提拔起来的张镐率先回道:“潼关对关中之重无人不知,那里的守军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疏忽。

今日刚刚收到哥舒翰率军出关的文书,恐怕是出战不利,潼关已经有了闪失。

臣以为应对之法只有两个,一是招募大军死守长安,坚守到各路军伍迅速回援。

再给辽东传信,让其不要再继续与北地胡蕃周旋。

迅速出兵范阳,并一路南下而克失地,以答围魏救赵之策。

二是陛下暂且退至凤翔,以凤翔险峻之地势着急关中军民抵抗叛军。

从河西再抽调些人马后,再与其他勤王人马一鼓作气的反攻回去。”

听了张镐之言,李隆基眉头皱了皱。

这两个建议他都不是太满意。

连李泌他都没有叫来,怎么可能让辽东军下来。

退至凤翔也是只能暂获安稳,凤翔的地势于西险峻,于东则是差强人意。

一旦叛军追杀过来,他只能退入群山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