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1 / 2)
若说调任、授官,只是郡守郡尉、新科廷士们的热闹,那这一道旨令,便是点燃了整个郡县落败考生群体!
“若为吏员,不必遵守‘异地为官’避讳,那便可以谋划就职本郡吏员。但是,为吏毕竟不比为官有声望,且升迁余地不大。
而为官员,也要前往他县,异地为官,必然更艰苦些。但却有声望,若有才干野心,一路升迁,也未必赶不上那些二甲三甲的廷士。”
“对!正是如此。若求安逸富足,就选郡中吏员。若图出人头地,就到异地为县官。
但是,异地为官的郡官,必然会带上得用的亲信,未必会倚重郡中吏员。
而异地为县官,不但要背井离乡,也要与他县的县吏斗智斗勇。”
“如此看来,为吏、为官都殊为不易啊……”
“那还有继续应考这一条路可走嘛!继续应考会试,一旦过了会试,殿试时,说不定始皇帝陛下,也仍旧不会黜落一人呢?”
如此成了新科廷士,即便不比首届廷士,但那份荣光也不会小了去!
“况且有三次机会呢!三次不中才不允许再考。”
有那心思敏锐者,却已经看出来日可能的激烈竞争态势。
“现在是天下战乱初定,官吏缺额严重,才准许吾等为郡吏、为县官,想来谋求职位时也宽松许多。
可等再过几届,若还是考不过会试,回头来谋职郡吏或县官,恐怕早就被别人抢占了!即便仍有资格,恐也无虚位以待了!”
还不如早早地谋个本地郡吏,或异地县官职位,以免到时两头空。
但也有那自信才高者:“这届某是一时失手,下一届必然得中!”
况且首届科举,才华横溢者甚众,但这届过后,才高者大多已入官场。下一届争夺榜单者,必然才华稍逊,那他定能得中!
这也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了。
通过郡试的考生,是各怀心思,几番考量,最
终有谋职郡吏、县官的,亦有继续备考下届会试的。
郡中如此,县中也大差不离。
或直接在县中谋一个县啬夫、县吏之职,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或者继续备考郡试,以图更高的起点与未来。
总之无论如何,一届科举下来,大秦官吏的严重缺额问题,迅速得到缓解。
随即,朝廷又颁发官吏‘三年考绩细则’,以规范和督促官吏的为官举措,并以考绩结果,作为升迁的依据。
若是没有异地为官制度,拔出了郡守郡尉们的根脚,又有科举擢选出的人才涌入补充。
三年考绩细则若要施行,恐怕必受抵制。
但当现在一切都打乱洗牌重来时,本就正值王朝初建,也就顺利地施行下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