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对大唐怨恨的人(2 / 2)

加入书签

嘉峪关的关城内对这件事有了定论,该罚的也罚了,还给了禁令。

在河西走廊互市的吐蕃人就此偃旗息鼓。

狄知逊的这个做法给了吐蕃人情面,也表明了大唐的态度。

十岁的狄仁杰走来,不解道:“父亲,此事明显就是大食人的罪过,若按唐律外族人如此行径,当关押再论。”

狄知逊叹道:“此事在礼部另有安排,为父若将其关押,不让他回大食恐怕会坏了很多人的好事。”

“孩儿以为犯错就是犯错,就要认罚。”

狄知逊点头,笑道:“你说得很对,你的想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对的,可在大局面前是非对错就没有这么清晰了。”

一方面狄知逊很满意儿子的天分,也很赞赏儿子的是非观念。

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都是复杂的,哪有这么容易。

穆斯阿布在嘉峪关的城墙上做着苦力,他要扛一天的石料,此刻吃力的扛起一块石头,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狄知逊站在城楼上正观察着这些大食人。

一旁的长史低声道:“狄侍郎,一个对大唐充满怨恨的人回到了大食,他会做什么?”

狄知逊双手放在后背,抬首看着西方,回道:“若是老夫,会将带领大军来攻打大唐。”

说罢,思量片刻,盘算着现在大食势大,狄知逊这才确认了这番话没有错。

那长史又道:“那狄侍郎以为朝中对这次对大食这一次是战还是和,真的重要吗?”

“若是大食执意要开战,那朝议的结果就不重要。”

“下官正是这个意思。”

心中陡然一惊,如此才明白朝中的用意。

狄知逊看着这个年轻的长史,疑惑道:“一直以来知晓你姓高,却不知……”

长史退后一步行礼道:“下官高正业,家父高季辅,任中书省舍人。”

“原来是高季辅,高冯的孩子,难怪难怪……”

狄知逊不住点头,笑道:“老夫听闻过他,时常能劝谏,为人正直仁孝。”

高正业尴尬一笑,又道:“家父曾经说过,若能在河西走廊有所建树,狄侍郎不会一直屈居礼部的。”

这两年大唐人才辈出,年轻一辈愈发峥嵘,这些才俊纷纷站出来,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深谙兵法,还有许多许多。

光是朝堂上的那几位年轻人,就让人感到莫大的压力,世道变了,以后的能人会越来越多。

他想到了很多人,神色上多了几分气馁,摇头道:“谈什么建树,与那些青年才俊相比,老夫这点算什么。”

高正业还是佩服狄知逊的,至少在他看来河西走廊主持互市,本就是个肥差,若是别人在这里做点手脚,能够得到数十年得不到的富裕。

只是狄知逊在河西走廊为官已有四年,这四年以来他丝毫不敢怠慢,不多拿分毫,为官清廉至今。

这也是高正业敬佩之所在。

长安以东,骊山。

四月天的关中,正是最忙碌的时节,只要站在高处眺望就可以看到一处处田地上,有星星点点的人正在耕地。

正是农忙时节,骊山也很忙碌,除了要应付田亩上的事,还要进行工场的改建。

以至于给皇帝造火器的事,一直搁置到现在。

张阳坐在华清池前,喝着茶水。

“师父,这是这些天骊山各建设班组送来的改建进度呈报。”

闻言看去,小慧吃力地提着一堆小册子。

张阳示意她放下继续喝着茶水。

小慧看了眼还在熊背上酣睡的

骊山建设与长江黄河流域两岸的农作生态不同,从骊山造出蒸汽机开始,骊山的生态就要改变了。

张阳继续给女儿讲课,“你要坐端正了,双手放在膝盖上。”

她闻言端正了坐姿。

“如果你坐姿不端正,就很容易分神。”

“嗯,女儿明白了。”

张阳继续道:“生产力改变最直观的方式便是直接提高生产力,本着集中力量办事的态度上,如果我们的工业足够成熟,我们的生产力可以超过以往近千年以来的数十倍乃至百倍……”

小清清不解道:“当真有变化有这么快吗?”

女儿没有见识过后世的风景,自然不明白。

张阳耐心解释道:“目前来说都只是理论,所以我们要在技术这一块继续攻关,蒸汽机是个很大的突破,按照预想现在的骊山要建设五台蒸汽机用于工厂,来提高产能,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目前来看,提高三倍的产量问题并不大……”

李玥缝补着衣服,孩子们去年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下了,也在听着夫君的讲述。

小慧和小武整理着骊山的账目,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

弟弟妹妹坐在华清池边,还在写着作业。

张阳抚着女儿的头,低声道:“要多思考,做个思想丰富的人。”

“爹爹,女儿有一件事不解。”

“你说。”

“如果说土地兼并是权贵的一项原始积累,他们暴力地夺去土地,而使生产所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为何土地和生产会分离呢?”

她的问题很模糊不清,没有听懂之前的话语,导致她现在要问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核心。

张阳也有耐心的对她讲道:“你不用着急,多在村子里走走,多看看,听听我们骊山乡民是如何说骊山的。”

“那女儿去玩了。”

李玥笑着点头,“不要闯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