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捡到一只战神 第1386节(2 / 2)

加入书签

纵观整个司马氏家族,以及整个大晋朝的各位大臣们在反叛的时候的各种行为特征,一个很显著的倾向就是,他们都只是逮到机会就一定要试一试。

就好像是那个俚语当中所说的:有枣没枣打三竿子。

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驱使着这些人不停的搞事,但是,他们似乎也并不在乎这样做之后的结果是如何的。

能不能成功?

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大?

无所谓的。

不满意就干,就是了。

以至于,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之下,自然是不能成功的,看看大晋这边的内乱,几乎是一年到头都没有消停的时候,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但是呢,你看,大晋朝还挺坚挺的,可不像那些北边的小朝廷,也不似后来的南朝,说倒也就倒下了。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后来的南朝军队更加强悍,更加善战,实际上,如果从现实角度来衡量,整个南朝的军队素养,战斗力,自从刘裕故去之后,就是在逐渐下降当中。

只不过,有的朝代下降的慢一些,有的朝代,下降的快一些,崩溃的极快。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倾向是什么呢?

自从刘裕以北府兵的强盛,夺取了大晋的皇帝宝座,成立了刘宋一朝之后,整个南朝就陷入了强势的军阀总会从乱战当中脱颖而出,并且当上新朝廷的皇帝的这样一个循环。

对!

没错!

南齐、南梁、南陈,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因为他们是军事强人,借着手下强势的部队,才最后夺取了胜利。

皇帝作为曾经的军队主将,与治下的军队联系紧密,别人想要撼动也就十分的困难。

于是,除了司马家的大晋朝之外,各个南朝的小朝廷全都不能长久,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本来这个年代就是战乱纷争不断的,南北双方是呈现一个割据的状态,局势不稳定。

战乱,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总是断不了的。

既然是断不了的,那么,各个分裂的小朝廷,必然会出现一种各位大将军拥兵自重的一种情形。

其中的佼佼者也就可以脱颖而出,登上皇位了,但是,同样的,因为这些分裂的势力,实力总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于是,在无法解决外患的前提下,军事力量便会不断的被消磨,小朝廷的势力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弱。

最后自然就会被新的势力所取代,时间往往都无法长久,比如刘裕这样的当世英豪,他所建立的刘宋一朝也不过只能维持几十年而已。

再到他的后来人,每个人均背只能坚持五十年左右。

南朝的这些小朝廷总是很容易被瓦解,那都是因为那些搞事的,都是真正跨马扬鞭,在战场上冲杀过的大将军。

他们说干就干,并且,手段狠辣坚决。

在实力到位的基础上,那自然是很容易成功的。

但是大晋的这些搞事之人,不管是桓玄也好,他老爹桓温也罢,可能也都能摸到成功的门边,甚至桓玄还当真称了帝,也算是比他老爹更进了一步。

然而,最后他也只是做了两年的皇帝,美梦就醒了,又被刘裕给赶了下去,恢复了大晋皇帝的位子。

虽然到了刘裕掌权的时候,这所谓的大晋皇帝就不过是个摆设了,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

但是,你不得不说,那些隶属于大晋生存环境之内的将领、权臣,他们的叛乱,几乎就没有能够成大事,成大业的。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这些人在做那些事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总是愤而出击,至于能不能成功,他们根本就不管。

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权臣,也都是文臣出身,就算有过带兵的经历,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去战场上冲杀过。

内部又不团结,你投靠我,我出卖你,这都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的样子,能成功才有鬼了!

第1180章 登高一呼

于是,同样的思路也会出现在司马尚之两兄弟的身上,他们身处扬州,本来就是建康腹地,想要出击,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确实不需要多少详实的计划,只要他们想,他们就能干。

而且,不得不说,同样的一件事,今天由司马兄弟来做,确实成功的几率要高几成。

一个是,他们本来就是姓司马的,只要打起清君侧的大旗,攻打建康也算是名正言顺之事。

而另一个呢,那就不用说了,谁让现在的建康城是处于历史罕见的,真正的一个空巢期呢?

真的是内部很空虚了,也没有强势的将领可以主持局面,虽然司马尚之他们的能力也很水,但是,两相对比之下,他们还是有些胜算的。

一路上,何无忌和曾靖一直对这样的话题避而不谈,那是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

王谧将他们分兵出来,那就是寄予了厚望的,他们必须要保卫建康,并且获得最后的胜利。

这可是很大的一份责任。

没出兵和出兵了就是两个含义,没有出兵,那么健康城有个什么好歹,那就不是何无忌或者是曾靖的责任,若是论责任,只能王谧一个人一肩挑起。

而现在就不同了,大军已经分出,如果建康有失,那么一个失职耽误军期的罪责,是一定逃不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