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564节(2 / 2)

加入书签

对这样的问题,大明礼交部的通译们则会如实转述。

为的,也是采集他们的看法。

对这样的话题,李崎和尹元老都默不作声。

在大明的诸国藩属国之中,朝鲜、交趾,都属于王化更彻底的,他们自称小中华。

他们很清楚,奴人这样的表述就不对。

哪怕事实如此,也不能在儒家文臣当道的大明这样讲。

而有人自然直接请教通译了:“难道一定要让农民、渔民承担更少,伟大的皇帝陛下才能册封我们的王?”

通译们说着礼交部交代下来的标准回答:“此为陛下倡议。在中国有句古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陛下以天朝皇帝之尊,向诸藩发出此等倡议,乃是千古仁君应行善举,也是为了诸藩长治久安、国祚绵长。”

李崎与尹元老对视一眼,然后一同默默低下了头。

“朝鲜李殿下,尹大人,你们有何高见?”

他们不想多话,但有南洋小国问了他们。

而交趾南北两司的莫氏和黎氏使臣则同样看向了他们。

李崎怎么会多话?

尹元老只得咳了咳:“天朝陛下之倡议,自是正理。国主居大位,自该为万民谋福祉。”

“可……”

大同馆里的诸国使臣聚首相谈,显得像是大势到来之下无奈抱团一圈圈懵头转向回旋着的鱼群。

大明的臣子还看着呢。

这就是此时的大明。

在自己的家门口,如果大明有了什么想法,他们只能迎接这种如同天象一般的压力。

大明要订立的公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至少在双方贸易的过程当中使用大明的标准,这才有继续和大明通商的资格。

其次,是要遵循大明天子的倡议,从官制民风到民政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权益,这才能够继续得到大明天子的认可、予以册封。

这两个部分隐含的真实含义是:如果都不照办,大明以后不承认其为藩属国。

不予通商,不设宣交使,不在大明约束其他藩国不得侵犯其国土子民的宗藩体系之内。

外滇、交趾……他们的情况已经说明了大明的约束有用。

尽管暗里的交锋和明里的小摩擦从不缺席,但至少不再敢轻易发起灭国之战。

所有人都清楚,也许大明就在等一个机会。

但是现在,大明把册封这种是否承认番属的动作与他们治政安民的成效挂钩,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就实在耐人寻味了。

吐蕃那边,三大法王、五大王的使臣不动声色地看着其他人惴惴不安。

大明确实不掩饰地露出了獠牙,而谁是第一个?

其中,大慈法王的使者、某高僧心里是有数的。

吐蕃虽不在第一,但所有人都在排位的序列里。

对此,他对如今大明的皇帝低看了一些。

有雄心壮志很正常,但想要一统大明宗藩,着实狂妄了些。

所以要让吐蕃不成为第一、第二、第三个。等大明在处理宗藩事务上吃了苦头,大明皇帝也该明白那个道理了:几千年来,中国雄主哪个不想这么做?

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一次不订立那样的公约,是不是即刻就收回册封?对于藩国先署名订立公约、而后却又不去做这件事,又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来引发下一步呢?

……

深秋初冬,这个时节往往满是收获的气氛。

按照大明的新历法,公元二三八二年的太阳历十月一日,大明北京城已经被包围进新城区里了的天地坛里庄严肃穆。

今天是大明天子亲自祭祀天地,今天只有典仪。

而这典仪,除了大明在京诸官要出席,诸国正副使也在其列。

典仪的其中一项,是揭幕矗立于天地坛大享殿中间一层圆台上的铜人。

大享殿三重檐,上青、中黄、下绿,寓意天、地、万物。

在大享殿之下的,也有三层圆台。

按如今大明的新计量单位,这大享殿有了比较精确的尺寸:高三十八零二距,直径二十四零二距。

这是一个明堂式建筑。

所谓明堂式建筑,就是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是最高规格的礼制建筑。建筑的内部格局,要有双重外圆内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