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50节(2 / 2)
到第十二天,皇帝会亲自来看。淘汰出去六人后,剩下仍旧捉对,而后三个败者又决出一人来,最后四人争冠。
用皇帝的话说,将来都是同袍,多一些彼此切磋的机会,增进了解。而军伍之中若技不如人,也难以服众。
可是虽然仍旧“点到为止”,却难以保证在十二天的比试中定然不受伤、定然不会有人为了名次而下黑手啊。
安排一个“老卒”为亲卫,倒有一大半是为了助他们休养好,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商量好:这亲卫是可以代主将作战的,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策略。
顾仕隆只感觉武举殿试的武试很复杂,但也确实会更公平。在经过了之前会试较技的情况下,大家对彼此的实力其实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武贡士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安排策略,也会考验他们怎么慑服一员老兵、让其能和主将荣辱与共的能力。
除去个人武艺,有了小团队的作用。
对那些殿试文试真的考兵法韬略没把握的猛将来说,这是他们争取最终排名最好的机会了。
而经历这重重关卡,几乎绝不会出现文举之中“文无第一”的局面。
同科武进士,也许脾气会不相投,但谁还能不服那武状元?
于是这一晚,五军营之中各处悲欢不同。
被选入前十的武将和兵卒,聚于一处,与襄城伯共饮。
其余参比武将他们的大比生活结束了。虽然不用再苦一个多月,但终究怅然若失。
要去怪那些兵卒吗?他们正大吃大喝犒劳着自己呢。
都是真知兵、真能战的。同样是三个月时间,人家能练得比自己更好,那就是技不如人。
顾仕隆面前,俞大猷等人加一起也不像其他处那么热闹。
但听到今日才对他们公布出来的殿试武试规则,陆炳脑壳都是痛的:还要打?
他会试十七,皇帝只看十二人决选。
要是进不去,文试时有什么脸见陛下?
俞大猷也不禁犯怵:占了会试文试第一的光,他才排第五。进前十二虽不难,但这武试,毕竟是按排名算分数。
文试考兵法韬略,总分只有一百分。这武试第一,能得四十分呢。
要想稳夺那武状元,只怕至少要杀入前三才行……
想起今天刚刚见过的皇帝,俞大猷不禁腹诽:何必呢……
朱厚熜已经回到了紫禁城,心里对今天的结果是比较满意的。
军务会议已经清楚了他对将来的谋划,要培养将种帅才,那就好好培养。
俞大猷既然已经冒出来了,朱厚熜相信着他的实力。
只有经历这样难的考制,他仍旧还能夺魁的话,那才会让他令人心服口服地坐上朱厚熜为他准备好的火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第312章代号:秋狝
京营武将大比的余波不绝。
那一天,京城南郊一个上午的数万大军全副武装行军,随后那个方向响了大半天的炮,现在这余波并不因为顺天府的“辟谣”而平息多少。
不是在议论是否真有叛乱,只是在议论御驾出城之后又回程,京营那边的震天炮响和大营中后来声传数里的“为大明而战”究竟是什么情况?
大战将起?
没听说哪里有叛乱啊,难道是边事?
边镇也没北虏寇边的消息传来,难道要北征?
朱厚熜面前,王佐答复着:“大比后京营安静下来,京城官民倒不担心眼前突发兵乱了。只是如今都议论陛下只怕有北征之意,局面果如陛下所料,臣已逮到了六个北元探子,他们为防万一,想把这消息传到北面。”
突然出现大军行军确实让顺天府南郊诸县的百姓恐慌了一阵,但参比将卒急着赶回五军营,一路上倒是与百姓秋毫无犯。随后动静也只局限于五军营大营,连京师九门都没关闭,五城兵马司巡逻通传之下,京城一应如常,一点点小骚乱很容易安静下来。
问题是,有些心思多的人信吗?
只要分析一下当前内外局势,就知道皇帝厉兵秣马的目标很难说是内敌——这哪还有多少内敌?现在都是上一次湖广叛乱时都忍住了不跳脚的聪明人。是现在朝廷官兵的实力比以前更弱了,还是今年陛下在明报上言辞恳切要推行惠民实事让民心更背离了?
所以目标自然是外敌。
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是看阵势,好像不简单——再过一两月,秋粮就收上来了,焉知此时不是战前准备?
这么重要的情报,还不赶紧传到北面去?
朱厚熜倒不在意抓了多少探子,这玩意是抓不绝的。
“议论不该轻启战端的有多少?”
王佐躬身答道:“都是没有官身的士子高谈阔论,臣还未收到呈报说有京官擅自议论的。”
朱厚熜点头:学得越来越乖了。
国策会议、军务会议、国务殿……有那么多大佬在上面,如今中低品官员就像京郊百姓一样是突然知道这件事。一点风向都没传出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京城衙署改革之后的这批官员们,都聪明。
朱厚熜笑了起来对他说:“袁红瑁正榜十二,陆炳十七,亲军都指挥使司共有六人上了榜,你有功。”
王佐连称本分,朱厚熜只说道:“功便是功。锦衣卫在你手上,是重要的改变过渡阶段。骆安说你是极聪明之人,那么朕的诸多想法,你便要都参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