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讨价还价 统一会蒋桂初斗法 夤缘时会 小诸葛赴湘借东风(2 / 2)

加入书签

黄绍竑不说话,作为他的副手的白崇禧,当然也不好开口。李济深从会谈开始便一言不发,他能说什么呢?支持黄绍竑,他怕别人攻击他与“新桂系”图谋不轨,“新桂系”这个名称,不知是什么人刚刚造出来的,因为他是广西人,又与李、黄、白三人关系非同寻常,而又统率一支实力很强的广东部队,广东人对“桂系”本来是很憎恨的,现在又闹出个“新桂系”的名称来,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地指责他是“新桂系”的话,那么对他掌握第四军——官兵全是广东人——是十分不利的,没有第四军,他李济深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用他和黄绍竑的特殊关系压一压黄绍竑,要黄让步吧?李济深不愿这么干,他希望广西强大,他是个在粤军中任职的广西人,一个强大的和他关系密切的广西,对他是大有好处的。李济深什么也没说,只是以一个标准军人的姿态,笔挺地坐着,宛如佛寺殿内的一尊罗汉。

谭延闿慢慢地端起茶杯,轻轻地吹着浮在茶水上的几片茶叶,慢慢地呷起茶来,仿佛他此刻出席的不是一个重要会议,而是坐在广州一个高雅的茶馆里品茶消遣似的。

伍朝枢点起一支雪茄,飘逸的烟雾使他面目变得模糊起来。

宋子文不耐烦地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一枚用小巧的赤金链拴着的金怀表,“嚓嚓嚓”地上着弦,像一个西方股票公司的大经理,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上却被无端地拉去出席一个无聊的什么会议,但又拘于礼貌和某种原因,不便离开,那“嚓嚓嚓”作响的上弦声,便是一种无言的抗议。

何应钦总是不慌不忙的,虽然由他直接出面代表蒋介石与广西佬打交道,一开局便僵持住了,但他没有一点着急,涵养好极了,一双眼睛静静地看着面前的卷宗夹,仿佛那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一时无人问津,但并不愁卖不出去。

汪精卫虽然还是挂着一脸的微笑——无论是着急或是愤怒的时候,只要在众人面前,他总是微笑着,尽管他在家里对仆人呵斥时可以砸碎一只花瓶,但,那一定要在他太太陈璧君女士不在家的时候——但屁股上却如坐针毡。他知道在编军问题上,蒋介石是绝不会让步的,他当然也不主张编制上给广西两个军的番号,在限制广西势力的发展上,他与蒋介石是一致的。

汪精卫是广东人,跟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政权,也受了陆荣廷许多气,因此,无论于公于私,他都得提防“新桂系”的产生。但是,这次“两广统一特别委员会”的发起及组织又是他一手经办的,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首脑,如果他不能使会议达成两广统一的正式协议——哪怕是形式上的也好,将对巩固广东、出兵北伐产生极大的阻碍,这不但对革命事业,也对他在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的统治地位不利。孙中山和廖仲恺都在去年逝世了,胡汉民已出国,现在,他便是国民党内和国民政府理所当然的领袖和首脑了,一个领袖和首脑连一个会议都开不成功,别人(苏俄顾问、共产党人、国民党内的各派)当然会瞧不起他的,无论如何,他要使会议成功,而不能破裂。他有几十年政治活动所练就的一件法宝——折中,在各种场合,他这法宝屡试不爽,真可谓法力无边也。他正是靠着这个法宝在险恶多变斗争复杂的政治生活中绕过一个个令人目眩的旋涡,度过一次次危机,而安然无恙却又步步高升。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与黄兴有矛盾,他就是用这个法宝两边不得罪,在党内他与胡汉民是对头,他靠这个法宝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的时候,左右两派斗争很激烈,他又用这个法宝,收到了左右逢源之功。他生于中国,和许多革命者一样向往西方的文明,他特别醉心于巴黎的文化。但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又深深地羁縻着他,他尊崇孔孟的中庸哲学,遇事折中,明哲保身。但他一生中却有两次没有搞折中,一次是辛亥前夕,为了推翻清王朝,他带着喻培伦和黄复生挺身入京,在鸦儿胡同的银锭桥下埋设炸弹,谋炸清廷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面对死亡,他慷慨作绝命诗一首以言志。诗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这一荆轲壮举,顿使他名扬海内外,成为辛亥革命的英雄人物,也是他一生的光辉所在。另一次便是后来他一头扎到日本人怀抱里去,当了一名可耻的汉奸傀儡,像秦桧一样遭人唾骂,遗臭万年,这是后话。现在,汪精卫又祭起他那法力无边的“宝贝”了,他微笑着,对黄绍竑道:

“季宽先生,常言道百里之行去九十,我们的会谈已在前三款中达成圆满的协议,现在就剩下最后这一款了,我不忍心前功尽弃。你看这样行不行,广西军队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以下的编制由你们自己决定吧。”

黄绍竑两眼一亮,这倒不失为一个转圜的办法,蒋介石可以用番号来限制广西军队,但是如果军以下由广西自定,实力便不受限制,这正符合他的要一个名义向外发展的想法。

但他仍未表态,因为这涉及军长人选的棘手问题,他不肯放手军权。大约汪精卫已看出他的心思,又说道:

“关于第七军的军长,可由李德邻来担任,季宽可当军的党代表,按照国民革命军实行党代表制度这一决定,党代表享有与军长同等的权力,任何命令如无党代表副署,则不生效。”

黄绍竑真是佩服汪精卫的主意,因为这对黄绍竑来说是很合算的,当党代表与军长有同等的权力,而且省政府及省党部的权力,也必定要落在他的手上,那他就等于总揽广西的党政军全权,黄绍竑何乐而不为!但他现在不能喜形于色,又沉默了一阵,才略有些矜持地说道:

“既然汪主席这么说,那就这么办吧!”

啪啪啪,汪精卫马上带头鼓起掌来,大家也都跟着鼓掌,在颇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历史的一幕。

黄绍竑开完两广统一会议后,又参加了国民政府召开的北伐秘密会议,事毕,便带着一批由国民党中央派遣到广西搞党务的青年男女,乘船回广西去了。只有白崇禧继续留在广州,为李宗仁、黄绍竑做联络工作。当然,白崇禧逗留广州,除了李、黄之意外,也还有他个人

的企图。广西统一了,现在两广也统一了,为这两个统一,他出谋策划,居间奔走,领兵征战,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随着两广统一局面的打开,李宗仁、黄绍竑都升了官,抓到了更大的实权,而他仍然是个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长。他心中怏怏不乐,鉴于他和李、黄的私人感情,特别是与李宗仁的感情,他是不能离开他们的,他无实力,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但他又不甘心永远在广西团体中当个参谋长——尽管他需要广西,需要借助李、黄的实力。他在广州盘桓了一段时间,注意力一直盯着两个人——蒋介石和鲍罗廷。对于汪精卫,他倒不怎么重视,虽然汪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但无实力——军队,成不了大气候。蒋介石虽然在广州还没上升到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他有黄埔军校作本钱,又抓着何应钦的第一军,白崇禧估计将来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实权非蒋莫属,他如能和蒋介石拉上关系,又以广西实力作后盾,则可飞黄腾达,岂止做一个第七军的区区参谋长?但他和蒋介石无历史渊源,也无直接的工作关系,蒋介石又是个忙人,因此除了到黄埔军校参观和在几次会议上看见过蒋介石外,白崇禧还未单独与蒋介石谈过。至于鲍罗廷,则是苏俄派来的政治顾问,曾经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鲍氏在广州有着崇高的威望。要在广州打开局面,则非借助鲍罗廷的威望不可。

白崇禧决定去拜访鲍罗廷。为了使这次拜访能成功,他精密筹划了一番。他是作为广西当局的代表和桂军的总指挥身份去向鲍罗廷请教革命经验的,因此他自拟了一个谈话提纲:(一)俄国革命之经验如何?(二)苏俄对东方被压迫民族之政策如何?(三)“孙文主义”与列宁主义有何异同?为了扩大这次访问的影响,白崇禧又特地约请了广州一家左派报刊——《人民周报》的记者一道前往广州大东路三十一号鲍公馆,就以上他拟的三个问题向鲍罗廷请教。这次访问果然十分成功,因为在此之前,鲍罗廷还未单独会见过广西的高级将领,现在两广统一,白崇禧主动前来向他请教革命经验,鲍罗廷对此十分重视,再加上白崇禧风度不俗,其言谈举止更有别于鲍罗廷接见过的许多将领,因而对白颇有好感。针对白崇禧提的三个问题,鲍罗廷畅谈了一个多钟头,那位《人民周报》的记者快速地记着。过了两天,这份在广州很有影响的《人民周报》便在显著位置刊出一篇名为《鲍罗廷与白崇禧之谈话》的文章,文章前面还特地加了那位记者撰写的一段按语:“广西代表白总指挥崇禧……往访鲍罗廷顾问,鲍氏与白谈俄国革命之经验等事甚详,且甚精要,记者得鲍氏之允许,特录之以飨读者。”通过这次访问和记者的宣传,广州党政军各界,无不知广西“左派”将领白崇禧之大名。

白崇禧准备去拜访蒋介石。

在此之前,蒋介石虽知白崇禧之名,但尚未引起他的注意,他之留意于白崇禧,也许是看到了《人民周报》上的那篇文章,但却并不是“左派”的白崇禧引起他的注意,他似乎是从白崇禧在广州的活动上发现了什么使他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东西直接触发了他政治棋局上一个新的思路,这个新的思路又迅速反馈到他的“棋盘”上来,形成了一种权谋的直觉——白崇禧需要他,他也需要白崇禧。

正当白崇禧谋划如何去见蒋介石的时候,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特别官佐陈诚持蒋介石校长的名帖来请。白崇禧心中不由一愣,他虽然足智多谋,但一时尚推算不出蒋介石请他此去是何意图。他看了看这位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特别官佐陈诚一眼,心中暗想:黄埔军校里人才济济,武二郎似的人物想也会有一个团,老蒋怎么竟用这等“三寸丁谷树皮”当校长办公室的特别官佐?但白崇禧很快便发现,陈诚那双眼睛很是不同寻常,看起人来非常机敏,透着果决、专横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虽然陈诚的个子和相貌,有点像阎罗殿里打杂的小鬼(后来白崇禧和何应钦便常在背地里骂陈诚为“陈小鬼”),但他的眼神给人的印象却不亚于阎王爷。白崇禧永远也不会忘记陈诚那一双眼睛给他的最初印象!这陈诚果是不同寻常,他是浙江青田县人,也曾毕业于保定军校,但资格却比不上白崇禧。白毕业于第三期,陈则毕业于第八期,前后相差好几年,这倒不是陈诚学业不长进被留了级,而是他因身材矮小,投考时未被军校录取,后来通过他父亲的一位挚友杜峙的保荐,才勉强进入保定军校。陈诚原在邓演达团里当炮兵连长,后来邓演达调黄埔军校任教练部副主任,也把陈诚带到军校来。陈诚到了黄埔军校,也许还是他个子矮小的缘故,初时默默无闻。但他非常勤奋,读起书来,有时竟通宵达旦,而无倦意。有一天,天将破晓时分,校园里一片寂静,教职员工们尚在睡梦中,校长蒋介石带着两名卫士,在校内巡视,忽见一个房间里亮着灯火,他忙凑到窗口察看,只见一个青年军官,正襟危坐读书。蒋介石敲门而入,见是陈诚,便问道:

“辞修(陈诚字辞修)在读什么书?”

“报告校长,学生在恭读孙总理的《三民主义》,请训示。”陈诚立正答道。

“很好,很好!”蒋介石拍了拍陈诚的肩膀,称赞道。

不久,陈诚便被调到了校长办公室当特别官佐,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陈诚自是感激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却说白崇禧在陈诚的陪同下,来到了黄埔军校,蒋介石早已在他办公室门口迎候。他身材瘦长,着一身戎装,脸色严峻,从头到脚,无不显出一种凛不可犯的威仪。当陈诚陪着白崇禧过来时,他忙上前几步,拉住白崇禧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不住地摇着,像见到了阔别多年刚由远方而来的亲弟兄一般,那严峻的脸上绽出一脸亲切诚挚的笑容,接着便用他那带浙江口音的国语说道:

“刘玄德三顾茅庐,你这‘诸葛亮’,我还真怕辞修请不动哩!”

蒋介石说着,竟笑出了声音,连陈诚也感到有些纳闷,一向不苟言笑的蒋介石为何今天如此高兴。白崇禧听了蒋介石这句话,心里感到甜滋滋的,真有点相见恨晚,忙说道:

“介公之召,岂敢怠慢!”

蒋介石喜欢在办公室会客,他的办公室布置得简朴,因他处处表现出要以孙中山为榜样,孙中山去世后,他又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孙中山主义”的嫡传者,因此,他不但在口头上不离孙中山的“主义”,便是在待人接物上也处处效仿孙中山。他的办公室布置得也和孙中山生前的办公室类似,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上,一边堆放着书籍,一边放着一叠厚厚的夹着各种待批阅的文件电报的卷宗。书籍和卷宗之间,便是一只插着几支上等湖笔的精致的玉色笔筒,旁边是一只宽大的端砚,砚旁有一只呼役的铜铃。孙中山不抽烟,不喝茶,桌上从无烟缸茶杯之类。蒋介石也不抽烟,不喝茶,桌上当然也无此种摆设。办公桌后,是一张看上去有些笨拙的带广东特色的藤椅。除了办公桌外,还有几张套着白布套的沙发,此外,引人注目的便是一排装满书籍的书橱。沙发后面墙上挂着一帧孙中山的半身放大照片,一进门,使人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帧照片,与照片对面的墙上,挂着孙中山手书的“奋斗”两个字。白崇禧被孙中山在办公室里接见过,他觉得孙中山的办公室简朴得像位学者的书斋,而蒋介石的办公室,却像一个被精心伪装起来的司令部。因为蒋介石一身戎装与这室内的布置很不谐调。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蒋介石招待白崇禧在沙发上坐下后,陈诚便退了出去,他知道蒋要与白单独谈话。蒋介石问起了白崇禧的家庭出身与经历,白崇禧极少与人谈到自己的家世,这次与蒋介石相见,竟有一见如故之感,便将其始祖伯笃鲁丁原是来自中东的一个穆斯林,后定居于南京,曾中过元朝的进士。其后子孙往任粤西,乃落籍桂林。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禁止人民用外国姓,白崇禧之祖先乃将伯笃鲁丁之姓取第一个字,但百家姓上并无伯姓,遂更伯为白。白崇禧说过家世,又将自己少年立志,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的经过说了一遍,蒋介石听了大加赞赏:

“啊!这样说来你早就在孙总理同盟会的领导之下了!参加革命的时间不短啦,很好,很好!”接着他又以同盟会的老资格问道:“同盟会的证件还有吗?”

白崇禧摇摇头,说他并无证件。蒋介石又勉励道:

“孙总理已不幸去世了,我们活着的人要继承总理之遗志,将国民革命向前推进。”

白崇禧也趁机拍了蒋介石一句:“这就要看介公的啦!”

蒋介石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似乎白崇禧这句话使他感受到了肩头国民革命担子之沉重,他说道:

“两广已经统一,革命已有了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这个,很好!下一步就是要出师北伐了,不知健生兄对北伐军事有何高见?”

北伐秘密会议是黄绍竑出席的,白崇禧听黄绍竑说过会议情况,他平时留心时局,因此,蒋介石问起,便侃侃而谈:

“两广统一,内患肃清,目下直、奉军阀正与冯玉祥之国民军在北方大战。奉张军出山海关,占秦皇岛,兵锋直指京畿。湖北方向,吴佩孚坐镇查家墩司令部,以寇英杰为总司令,率直军北上,攻开封、克郑州,进抵石家庄。冯军已退守南口。奉、直各军主力均被吸引在京畿一带。我们此时出师北伐,便可乘虚而占武汉三镇。”

白崇禧又把他那套进军武汉,师洪、杨之技顺流东下直取南京的策略向蒋介石吹嘘了一遍,蒋介石沉吟半晌,才说道:

“关于北伐之战略,我与鲍顾问、加仑将军和李任潮等已研究过,只是万事俱备,尚欠东风。”

白崇禧双眼一亮,赶忙抓住这个机会,他立即接过蒋介石的话柄,现出几分孔明的面目来,笑道:

“我上一趟衡山,为介公借三天三夜的东风,如何?”

蒋介石不由暗吃一惊,心想这“小诸葛”还真有点名不虚传,一下便窥到了他心中的症结。原来,蒋介石开过北伐秘密会议之后,在出师问题上碰到了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策动湖南的唐生智加入革命,以扫清北伐军进入湖南的障碍。那唐生智本是湖南省长赵恒惕手下的师长,驻军湘南,由于控制水口山的锌矿,并兼着湘南督办,颇有实力,亦颇有野心,每想取赵恒惕而代之,但又惧怕驻军岳州的吴佩孚出兵干涉。为了向国民政府拉关系,唐生智曾将其弟生明送往黄埔军校学习。但国民政府派人去和他商谈,要他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时,他又徘徊观望,态度不明,蒋介石说的尚欠东风,便是指此而言。他见白崇禧自荐要去湖南“借东风”,脸上显出一丝令人难以捉摸的微笑,问道:

“健生兄欲去湖南说服唐孟潇(唐生智字孟潇)加入革命,可有把握?”

白崇禧道:“唐孟潇早存驱赵之心,我去湖南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出兵攻占长沙。唐逐赵成功之后,吴佩孚必以犯上罪出师讨唐,由岳州南下,唐生智难敌吴军,是时必将向两广乞援,到了那时他非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不可,介公正好借此机会,以唐生智为前锋,出师北伐,吴军主力尚在北方,我军攻夺武汉三镇易如反掌。”

蒋介石也不得不佩服白崇禧这一着棋,但又问道:

“何能说动唐孟潇出兵驱赵?”

白崇禧那孔明的面目显得更为真切,他神秘地笑道:

“我这里还放着一个蒋干哩!”

“谁?”蒋介石不明白白崇禧指的是谁。

“赵恒惕的代表叶琪到广西访问,欲与我们拉关系,我把他拉到广州来了。叶君是广西人,又与我和季宽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友谊甚笃,我们已说动了他加入革命。只需在广州的报纸上披露叶君已做了唐孟潇的代表,为唐商谈请两广出兵援唐驱赵。目下赵恒惕正在提防唐孟潇不轨,已有收回水口山矿务和提高省长职权之意,今见叶琪如此举动,他不得不向唐孟潇施加压力。在此情况下,我再到湖南唐孟潇那里陈说利害,并请李德公派一旅精兵进抵桂北之黄沙河,以壮唐孟潇驱赵之举,不怕他唐孟潇不动心,不下手!”

蒋介石终于舒了一口气,亲密地拍着白崇禧的肩膀,连说:

“很好,很好!我就等着你的东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