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审美(1 / 2)

加入书签

“唐老师,校长请您下课之后去一趟校长室,有事要跟您商量!”这天,唐宁刚刚来到学校,赵正风就一脸谄媚的对他说道。

虽然平时赵正风就对自己挺客气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他今天格外的客气,不过因为着急上课,所以唐宁只是答应一声并没有多想。

讲完课之后,唐宁本来打算直接去校长室的,但一个同学忽然举手提问道:“唐老师,为什么我觉得毕加索的《读书》和《格尔尼卡》并不好看,甚至还不如我画的像呢,请问这是我的问题么?”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夜上海》哪个好听?”唐宁不答反问道。

“额,都挺好听的。”学生想了一下,然后答道。

“呵呵,我相信如果到大街上去问的话,一定是喜欢《夜上海》的人多于《命运交响曲》,但为什么音乐界会公认《命运交响曲》是经典、我们美术界公认毕加索先生是大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所谓的“公认”,根本就不是广大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是指业界或内行的一致好评。

比如说,牛顿爵士是公认的伟大科学家,这个绝对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开根号都不会了,根本没有资格对牛顿爵士进行认可或者否定,这个道理都是大家很好理解的。

可是到了文学艺术领域,评价的门槛就会低出很多,一句简单的不好听、不好看、听不懂、看不懂就可以表达基于自我审美的“真知灼见”,不用认识五线谱便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评判贝多芬,不知道色相环也可以评头论足毕加索,丝毫不用顾虑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充沛,只需要根据本能的好恶进行褒贬就可以了,非常便利。

我们不会认为牛顿和莱布尼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他们是在为人类做贡献,可是为什么却要求贝多芬就得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呢?事实上,作为艺术家,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表达都已经非常不易了,服务自己都不一定服务的舒坦。

艺术鉴赏是需要门槛的,有些行业非常亲民,比如音乐和绘画,不像是微积分或者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拒人以千里之外,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行业就简单,随随便便不用付出就能学个一览无余,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行公认的。

或者简单一点说,如果你是一名普通人,那么只要遵循好听好看的原则就行了,并且不要试图与专业人士讨论审美的问题;而如果你是一名专业人士,那么就不要把标准定在好听好看的层面,并且不要试图强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短时间之内能够做到的!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唐宁解释道。

“我、我明白了!”学生一脸尴尬的答道。

“明白就好,回去好好消化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好了下课!”说完,唐宁便转身走出教室前往校长室,并不知道他这一番话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到了校长室之后,唐宁客气的问道:“校长,您找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