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归来,已不再是少年(1 / 2)

加入书签

关于《飘渺至旅》所掀起的狂风骤雨,在整个圈子里所得到的关注,无疑最巨大。

上层领导亲自审查,还不惜自行打脸,做出了和上次截然不同的答案。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各大报社里的总编,难道还不清楚吗?

他们可都是真正的人精。

而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也正如快刀斩乱麻一样的节奏。

京都日报的领导,只能“自断双手”,黯然退场被停职调查。

就算是以后还能被启用,基本上也不会被任命在比较重要的职位了。

而诸如她一样的大佬,虽然没背上那个大锅,但因为参与这件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上头领导的警告。

谁也不知道华夏是个人情社会啊!

在领导面前如果印象不好的话,以后就算是你干的再出色,除非到达了一个行业顶尖的水平,不然都很难让领导正眼相看。

只是相比于他们的遭遇,其他的一些私人的小报社,那就更处于寒冬之中了。

后来,有人统计过这样一个数据。

说是因为这本小说所引起的报社相争,导致京城将近百分之五的报社,都面临破产,或者被收购的局面。

很多人最后也是回过神来,大骂青年周末居然如此狠毒,一点情面也不留。

就是在给他们挖坑,让他们乖乖往里面跳。

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当时何尝不是以这样一个狰狞的面孔,对待青年周末。

青年周末报社。

总编办公室里的齐云,狠狠的攥着拳头,心情是止不住的兴奋。

他忍不住抬头看向一旁的裴玉,这小妮子也是一幅喜不自胜的模样。

“对了,咱们的大功臣呢?要是没事,叫他出来高兴一下。”

“嗯,可能不行。他今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说,回家乡去了……”

……

京都市。

身为这个国家的门面,定位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它,除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些基础设施,基本上也都是国内顶尖的。

比如,最新投入运营的柴油动力火车。

可能在其他比较落后的城市,绿皮火车依旧是主流。

这个划过了国家三十多年的历史,从50年代就开始运营的大众化火车,在京都,已经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从科技上来讲,柴油机车替代蒸汽推动,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而有幸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快速发展步伐的他,却当真有些发愁。

春运大潮,最终还是没让他躲避过去,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回家的这天,刚好是大年二十八。

在电子化产品还不能成为大幅度的娱乐性产物时,华夏人的年味,还是很足的。

几小颗腊八蒜里,就能体现出点点年味儿,也正如民谣里讲的好: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路公交坐过来,才办年货的人们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

小孩手里拿着零食,牵着大人的手,小脸红扑扑,兴奋的来回看着。

而他呢,在喧闹的人群中,显得很轻快,身上也没提什么行李。

只是背上了他那被洗的有些发白的背包,里面装了两三件衣服,以及一个记满小说资料的本子。

“呜呜,呜呜!”

挥手告别的人们,对告别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像是有散不尽的执念似的。

火车渐渐开动,坐在窗边的周正,则庆幸着前几天,就已经很聪明的,早早买好了车票。

当然,就算他没有买票,凭他现在和梅姐的关系,也能被塞到仓车里。

一条长龙一般,连着十几个车厢的火车头,带着他心里的那抹思念,渐行渐远。

回首,看着眼前不断变换的景物。

周正的心情有些孤寂。

他甚至很难想象,自己十八岁那年是怎么一个人孤独踏上火车,来到了这么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城市。

念书,生活,玩乐,奋斗!

似乎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囊括他现在所做的事情。

但这是他做出的选择。

人的一生,势必也要做出很多选择。

比如说,是安安稳稳的待在老家上大学,出来凭着爸妈的关系,在县城,或是省城当个小公务员。

亦或是为了自身最实际的利益,追求前途,嗯,迈着大步子来到这机遇遍地的京都。

“唉!”

一声长叹,似乎是能够囊括他现在所有的情绪一样。

很难想象,一个十分稚嫩的面庞下,会有一个极其老旧的灵魂。

他像是早就已经失去了青春的荣光一样,太过于成熟。

岁月的痕迹,也难以抹平他身上的伤痕,正如他现在思考着回家要和父母怎么相处。

他不敢去想。

因为一旦这样去想,他就害怕自己会陷入尘封的记忆碎片里,而这一段记忆也难以被找回。

套用后世一个比较火的词来解释,他的家庭,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

即,父母、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的,都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

就算是相互有距离,并不遥远。

可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里,亲戚们却总是打着所谓的相互帮衬的旗号,对他那在县城财政局办公室里,当个副主任的老爹,经常哭穷。

亲戚的百般要求,与妻子陈月华的鄙夷,使得矛盾双方的两个点,似乎永远也无法构成一条直线。

先不说改变,光是想想,周正就觉得心很累。

老爹还是太单纯了,太善良了。

又或者说,他其实知道亲戚到底是些什么人,却苦于感情牵绊,而没有办法下死心。

所以说,他这次回去,就是要解决这一切。

……

列车行驶的速度,还算是蛮快。

身为西部大省的陕省,身份和地位在这个时候,因为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在全国都算是能排得上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