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游击之道(1 / 2)

加入书签

1慢

4明黄淡蓝淡绿红粉白色灰色14px18px20px24px30px默认黑红色蓝色绿色灰色宋体黑体楷体

劳塞维茨又写道:“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以外,没有别的对付办法。民众武装最初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人由于害怕过多地分割自己的兵力,派来对付他们的部队也是不大的。民众战争的火焰通常恰恰就是在同这些小部队的斗争中烧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战胜了敌军的这些小部队,于是他们的勇气增加了,斗志更激昂了,斗争也更积极了,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整个结局为止。

根据我们对民众战争的看法,民众战争必须象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否则,敌人就会用相应的兵力来打击这个核心,粉碎它,俘虏大批人员。”

而**同志则写道“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

可以看到,双方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当然**同志在克劳塞维茨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扬。比如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就是“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这话说的有些过于绝对了。而**同志的看法则是“比较地分散配置”

不过,总的来说,两者的观点还是相吻合大于冲突的。比如**同志所说的“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这个具体情况,就是克劳塞维茨在理论中所说的“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以外,没有别的对付办法。”

克劳塞维茨又曾写道“但另一方面,这种云雾却还有必要在某些地点凝结为较密的云层。形成一些将来能够发出强烈闪电的具有威胁力量的乌云。这些地点,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主要是在敌人战区的两侧。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结合成更大的、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这样,民众武装就会具有正规军的形式。敢于采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这些地点起。越往敌人的直后方,民众武装应该越分散,因为他们在那里会受到最强烈的打击。”

对于这一点,我想。八路军所领导的一些军区,比如晋察冀军区的情况中,就能看出一二。而百团大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吻合克劳塞维茨的观点的。

或许,会有些人指出。克劳塞维茨方才说的主要都是民众武装,即我党所说的人民武装。在当时是一些民兵等组织。而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所拥有的力量不光是民兵,而是包括三个师的正规军。如果说民众武装的使用确实是遵守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不打会战是一种合理的举动的话。那么八路军的三个师的正规部队又在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同样在遵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进行行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