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重大发现(1 / 2)
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从根本上讲,所有黄金都是在五十亿年前太阳形成的时候产生的。正是地球上存在大量重金属,所以天文学家相信,现在的太阳已经是第三次重生,在此之前还有两个更加年轻的太阳。
当然,那是五十亿年前的事了。
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黄金都在地核里面,所以从地质上讲,金矿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
勘探金矿的时候,地质年代成为主要指标。
在金矿的表现形式上,以银金矿金银矿为主,而且也是主要的工业矿物。只是这些金矿早已被开采,很难有新的发现。
现代工业开采的金矿更为复杂,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卡林型韧性剪切带型斑岩型浅层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与新生代砂矿等。在朝鲜,主要就是石英脉型与火山岩型。
从地质形成的角度看,盖马高原就由火山喷发形成。
在白山附近发现了金矿后,丁兆民把重点放在了盖马高原上。如果国内那些地质学家提出的金矿形成模型没有错,那么在盖马高原形成初期,肯定有很多深埋在地下的黄金随同岩浆来到地表。
只是,几亿年之后,这些黄金早就被土壤覆盖了。
从地质学角度讲,河流将成为搬运金矿的主要力量。即在特定的环境下,河流能使分散的金矿富积在某个地方。
根据这个理论,丁兆民把勘探重点放在了赴战湖北岸。
在这里,赴战江有一条支流形成了地下河,总长度超过五十公里。如果能够搞清这掉地下河的流向,就很有可能找到金矿。
当然,地质勘探者不是探险家,没有必要进入地下河。
丁兆民采用了最简单的勘探方法:在地面打洞,获取地下河附近的矿藏样本,然后送回国内进行分析。
只有矿藏样本与地质学家的模型吻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发掘。
在熔岩上打洞,绝对是一件辛苦事。
两个月里,丁兆民的队伍在这附近打了一百多个地洞,用掉数千根钻头,每周还有一架直升机送来燃油与生活用品。生活更加艰难,因为离他们最近的村庄都在三十公里外,还没有道路连通。别说在工作之余出去放松一下,就算要给家里写封信,都得让直升机飞行员帮他们带回去。
只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之前发现的三座小金矿,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寂寞。
在这支三十七人的勘探队伍中,只有两名女性,一个四十七岁,快到更年期了,年轻点的则腰圆体壮,根本不像女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兆民专门搞了个流动电影院。
吃完年夜饭,轮休队员都在电影院里,看今年上映的几部大片。最受欢迎的是一部描写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电影。不是国产的,而是来自好莱坞,通过一名美军陆战队军官的视角讲述在朝鲜发生的事情。
必须承认,美国影视工作者很敬业也很客观,没有过分夸大美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把志愿军描绘成野蛮人。
丁兆民对电影没有兴趣,至少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因为已经反复播放了十几编。
他只想早点干完事,不管有没有发现,都要在六天之后,搭上直升机去平壤,向集团总裁汇报勘探情况。
带上几块像样的样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津贴。
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干得好就拿得多,干得差就拿得少,一切都靠业绩说话。
来到工地上,几名队员正在升起钻杆。
矿石样品就在钻杆里面。
走过去之前,丁兆民习惯性的看了眼仪表盘上的数字,深度为七百八十六米,已经深入岩心。
计划钻探深度为一千米,如果没有什么发现,这个洞算是白打了。
丁队
马上过来。丁兆民大声回了一句,拉了拉极地防寒服帽沿上的绳子,把帽子拉紧了一些。
朝鲜的冬天绝对不是人过的地方,夜间的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四十度。
丁兆民有点想不明白,七十年前,那些只有秋装的志愿军将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徒步追上了乘汽车逃跑的敌人。
要让他脱掉防寒服,几分钟就会冻僵。
丁兆民走过去的时候,队员正把最后一节钻杆升起来。
丁队
朝操作设备的队员点了点头,丁兆民又朝前面走了两步。
最先出来的是干燥的岩芯,没什么价值。随着岩芯一点一点的推出来,丁兆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有一些星点的反光。看了眼乌云密布的夜空,丁兆民又走近了一点,一名队员拿来了单光电筒。
没错,确实有反光,而且看上去像石英。
随着最后一截岩芯落到地面上,丁兆民注意到,这截岩芯有点湿润。
拿去做检测。
两名队员的动作很快,迅速把最后一截岩芯装入密封桶内,避免岩芯被飘洒下来的雪花浸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