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冷枪(一)(1 / 2)

加入书签

现在日军对华北的进攻势头减弱了些,一是他们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城池沾沾自喜!第二,他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其实这种气味儿已经越来越清晰明朗了。不难看出小日本儿自从占了平津两处战略要地之后,他们的进攻势头好像也不这么凶猛了!在日本人看来,云山、海沽两座小城实在是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接下来的这几天这两座城一直风平浪静的,老百姓也过着自己的日子。虽然街道上也时常有日本兵经过,但从他们的种种表现就可以发现端倪!这几天的巡逻兵明显的纪律好了很多,他们不主动的去百姓家打砸。而且在路上一旦碰着小孩儿还装作极其善良的样子伸手把糖递给他们。近期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太不真实了,有可能是小日本儿在准备着什么。他们就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只不过暂时还没搞清楚他们要干什么。

刘晓东既然这几天风口没有这么大了于是换了身便装上街溜达溜达。街上又与前几日不同了,小商贩也都出来卖货了。好像这一切都是小日本儿自导自演的一场虚构电影,刘晓东看着街上的人群不由得说:“哼,小鬼子肯定又没憋什么好屁!”

说着,他就往城门口走!然而此时的城门方向又和刚才他看到的景象大不相同了。只见在城门两边都是用麻包垒起的防御工事,一面儿有两三个日本兵。他们各自的姿势也不一样,有的直立着,有的则半蹲在里边。最显眼的还是那两挺涂着黑漆的歪把子。他们把枪口对准了城门方向进进出出的人群。这个位置的视野极好,如果城门口有什么风吹草动那小日本儿的两挺机枪可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乡亲们乍一看到这东西还是忙不迭地躲开,他们虽然没见过啥机关枪,但是他们听过说书人说过,今天的小鬼子就是几百年前骚扰国土的日本倭寇!对于倭寇这两个字,常住在海边的人应该再熟悉不过。

倭寇泛指流窜在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现在的小鬼子也就是倭寇的后代。一说起这个老百姓定当都是有多远躲多远。

在城门口离老远就看见三只眼带着几个虾兵蟹将在那儿“巡查!”人家现在可是小日本儿临时驻军司令松田一正少佐的红人儿。从前和他有点交情的人现在都躲着他远远的。毕竟现在他为了讨日本人欢心整天跟个疯狗似的。

如果哪一天他要是想起来趁机咬一口那可就够受的。这不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只眼才刚当上海沽治安队的队长,这不是有几个泼皮无赖就来巴结上了!

”呦,这不是三爷吗,您在这儿巡查呢?”只见跟他搭茬儿的是一个大约四五十岁的男人。他上身儿穿着一身银白色的绸褂,脚蹬黑色全程底儿的布鞋。至于裤子嘛他为了讨日本人欢心干脆用屎黄色儿的呢子布料改了那么一条。脸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脸麻子,有传言说它是小时候出天花出的。他长得很经瘦,眼睛里的目光也是灰暗无神。在那个时候能把自己身体搞成这副样子的相信你不说大家伙儿也知道了。

三只眼用眼横了他一下说:“以后可别叫三爷了,老子现在可是治安队的队长!看见这王八盒子了没有?告诉你这是大日本皇军松田少佐亲自赏给我的。”他从皮套儿里拿出枪向上扬了扬,这也是为了向人们宣誓他的权威吧!

接下来事情可是让人啼笑皆非,也不知道是那支枪的保险结构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结果他刚打算显摆显摆的时候王八盒子走火了!

“哎呦!”随着一声凄厉的惨叫,那个刚刚和他搭茬儿的人胳膊莫名的就挨了一枪。听到枪声的乡亲们也都惊慌地四散奔逃,片刻之后整个城门附近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小日本儿听到枪声过来不由分说的就给了他两个大嘴巴。打完之后三只眼只觉得自己头晕眼花的。这要搁以前他早就跳脚骂娘了!但是没办法世道变了现在是人家小日本儿吃香。

刘晓东看到这一幕只是一声苦笑,他注意知道为什么军队一打仗就逃,一打仗就逃了!那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主心骨,士兵打起仗来全都是想着自己。就说海沽城城破之前吧,原本在城里还有一个营的正规军,但是不知怎么的营长忽然就下令撤退。一点儿征兆都没有,二三百人的部队在城里乱哄哄的,这座原本就不大的小城一时间变得十分拥挤,这也就是为什么刘晓东和其他大约七八十号重伤员无法撤退的原因了。想到他打的这场仗实在是太窝囊,他心里此时又暗自算计上了。

现在云山和海沽这两个地方虽然比小日本儿刚来的时候清净点儿了。但是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治标不治本。只要小鬼子还在国土上一天,那所有人都不得安宁!他们也盼着过太平日子,但是他们对眼下的形势愁啊!

小日本儿自从全面侵华以来占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小日本儿每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就得流离失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生存是不易的,于是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暂时丢弃了尊严,丢弃了家园。踏上漫长的逃荒之路!

但其实这样一味的逃避于事无补,与其就这样等着被奴隶被残杀。倒不如所有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和他们斗争到底!但是没办法,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他们自顾自的认为打仗只是政府军队的事情。平民老百姓只需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然而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现在急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因为只有那样百姓们才会认为这场仗是能打赢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