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夭折(1 / 2)

加入书签

就在李琳将她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的时候,陈安晏却是微微一笑,将这其中的缘由告诉了李琳。

原来,这李秀其实是李元凡的第三个孩子,在这之前,这位秦王爷还有两个孩子,只不过,如今这两个孩子都已经夭折了。

之前还在京城的时候,陈安晏便向李文栋问过李元凡的一些情况。

而李琳虽说是皇室宗亲,但因为两家来往不多,所以李琳对于这秦王府的事情知道的不多。

按照李文栋所说,当年他们这些亲王还都在京城的时候,李元凡的儿子是他们这些亲王之中第一个出生的,甚至要比当时的太子还要大一些。

只是李元凡的这个儿子跟太子以及其他皇子一样,都在十三年前的那次战乱之中去世了。

而在平乱的那一年,据说当时秦王的一个妾室又生下了一个男孩。

可惜的是,在出生后没多久,这个孩子就夭折了。

据说,这个孩子死的颇为蹊跷。

其实,那个时候的叛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没过多久先皇便亲自带着将士将那些叛军一一剿灭。

因此,照理来说,他们这些皇室宗亲的安全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

尽管在那次叛乱之中,有??不少皇室宗亲被杀,但在那个时候,剩下的皇室宗亲差不多都已经安全了。

所以,那个孩子的死,让不少人觉得可疑。

只是,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在忙着对付叛军,因此,也没人去查那个孩子的死因。

而在后来一切尘埃落定,先皇再次坐上了那把龙椅之后,李元凡却是查出了那个孩子的死,跟王府另外一个妾室有关。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换源app】

原来,在那个时候,在秦王府里除了王妃之外,李元凡还有两个妾室,其中一个姓潘,另外一个姓秋。

生下男孩的正是秋氏。

这潘氏进王府的时间要比秋氏早了几年,只是不知为何,进王府多年却一直无出。

不过,秋氏进王府之前,李元凡对其也颇为宠爱。

那个时候,在王府后宅只有王妃和她两人,这潘氏也知道,那位秦王妃出生名门,非自己可及,所以她倒是也十分安分,从来不敢争宠。

可是在秦王府的世子不幸去世之后,她却是动起了一些心思。

按照她的想法,若是自己能在这个时候诞下一个男丁,日后极有可能会成为秦王府的世子。

至于王妃,在潘氏看来,世子之死对她的打击很大,想来在短时间里应该不会再有孩子。

所以,原本以为两人之间的地位会一直这么悬殊下去的潘氏,却是动起了心思。

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前段时间李元凡又娶了秋氏。

而且,没过多久这秋氏便有了身孕。

潘氏在得知此事后,自然是十分愤怒。

因为在秋氏进了王府之后,这潘氏便觉得自己受了冷落。

而在得知秋氏有了身孕之后,潘氏担心这秋氏会母凭子贵。

尽管自己要比秋氏早进王府,但恐怕到时候自己的地位还比不上秋氏。

按照李元凡查到的结果,在得知秋氏有了身孕之后,潘氏便想过要对付秋氏。

不过可惜的是,李元凡对秋氏保护的很好,不论走到哪里都有贴身丫鬟,潘氏根本就没有下手的机会。

后来,他们还在潘氏的屋子里找到了一些她还没有机会出手的麝香。

不过,在那段时间里,这潘氏一直隐藏的很好,她跟秋氏以姐妹相称,对其更是关怀备至。

而在那个时候,不少人都觉得这潘氏是想联合秋氏一起跟王妃抗衡。

因为在世子去世后,这王妃的脾气也变得暴躁了起来。

要知道,在那次叛乱之前,这位王妃可是贤良淑德的典范,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旁人都很难挑出她的毛病。

而且,她对待潘氏也情同姐妹,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王妃的身份去欺负潘氏。

不过,在世子去世之后,有下人见到王妃不光是对下人时常苛责,对潘氏也经常恶言相向。

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潘氏是想要联合秋氏对付王妃。

可就在那秋氏诞下一个男婴之后没几天,这个男婴却不治而亡。

后经大夫查验,这个男婴竟然是被活活冻死的。

李元凡得知后大为震怒。

查过之后得知,在秋氏诞下这个男婴之后,潘氏每日都会前去探望。

那天不知为何,秋氏腹泻不止。

大夫看过之后,说是可能是因为着凉,便开了药方。

在抓了药之后,那个贴身丫鬟便去煎药。

就在潘氏来看秋氏的时候,秋氏却是腹痛难忍,便请潘氏照看孩子,自己立刻去方便了。

过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秋氏终于回来了。

可那个时候潘氏却早就离开了,只有另外一个丫鬟在照看孩子。

问过之后得知,潘??氏刚刚才离开,说是有要事要回去。

而且,她在离开之前,说是孩子刚刚睡着,不要吵醒了。

因此,那个丫鬟只是守在旁边,不敢发出声音。

一开始秋氏还没觉得什么,可是,在见到孩子一动不动的时候,却是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了。

仔细一看,这孩子却是已经没了呼吸,而且还全身冰冷。

在查过之后知道是那潘氏起了妒心,所以才会对孩子下手之后,李元凡并没有姑息,直接将其处死。

而且,不光是潘氏,包括潘氏的丫鬟等人,都被李元凡一并处死,也算是给了秋氏一个交代。

但是没过多久,秋氏也自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