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有没有可能,还是东胡王?(1 / 2)

加入书签

“那铸币的事情就这样了。不过相国的话,倒是让寡人想到一件事。”赵括说道。

“敢问大王是何事?”蔺相如问道。

“吏的问题。我赵国各地吏员几乎都是由当地豪强一代代传下来,父传子,子又传孙,只要生下来就不愁没工作,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吏员并没有什么才干,只是依靠祖上的血脉当上了小吏。这些人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甚至为祸一方,最后却要朝廷来背负骂名。”

“而剩下极少数有才干的人,却因为地位低下,等不到机会,无法施展才干,最终孤老于荒野。这是我赵国的损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寡人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吏员考试,所有吏员都要参加,以郡为单位进行。只有考试通过的吏员,才可以留下继续做吏。没通过考试的,全部辞退。人手不足可以重新招,但是也要考试。吏员通过考试之后,可以到邯郸参加第二次考试。其中成绩前八十名授予官职。”

“另外,从今以后,不仅对官员进行考核,对吏员也要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可升官。不合格者,辞退。同样,官员不合格者,除了贬官、革职之外,还有可能被贬为吏。”赵括说道。

从先秦,到两汉,再到唐宋,吏的不断恶化,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阶层的不断固化。

先秦时期,吏还有上升的渠道,只是这个渠道很窄。两汉时期,这个渠道就更窄了。

等到唐宋时期,吏的上升渠道已经被完全封锁,凡为吏者,三代不允许参加科举,科举都没办法参加,还怎么当官?

这种情况下,除非家里闺女被皇帝看上了,能够一飞冲天之外,否则你就是再有本事,顶多也就是一个在当地比较有名望的老头。

既然怎么努力也没用,那就不努力呗,敛财就行了。

整天想着敛财,能不恶吗?

战国时期官和吏的阶级还没有唐宋以后那么泾渭分明,现在赵括就要彻底打破官和吏之间的界限,以后官可能会被贬为吏,吏也有机会升为官。

大家都一样,谁也别想鄙视谁。

除此之外,就是为了挑选人才了。

赵国太缺人才了,过去缺,现在缺,以后也缺。

不是每个有才能的人都会遇到伯乐,怀才不遇的终究是大多数。

谁能想到,当年在齐国乞讨的百里奚最后能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居住在郊外的野人孙叔敖能够辅佐楚庄王一鸣惊人。

赵括就不信了,赵国这么多小吏,难道就没有几个能人?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一群流氓,也会有比较厉害的流氓头子。

众人对视了一眼,虽然赵括嘴上说是突然想起来的,但这么成熟的想法怎么看都不像是突然想的,反而像是蓄谋已久。

毫无疑问,这件事只要公布出去,将会在赵国整个官场掀起轩然大波。

少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弹冠相庆,而那些没有能力,只是靠着祖宗的荫庇当上吏员的人则如丧考妣。

底层的官员也会人人自危,没有人想从堂堂官员,成为小小的吏员。

“敢问大王,吏员考试是只举行一次,还是形成惯例?”蔺相如见没有说话,只好上前询问。

“惯例,不过第二次授官的考试,暂时只举行一次,后续等考核制度优化之后再说。”赵括想了一下,开口说道,如果考核制度能够完善,这样的考试是没有必要的。

只要在选拔吏的时候考试就行了,吏到官没有必要特地设定门槛。

“那这次考试放在什么时候?”蔺相如问道。

“燕地要明年才能逐渐恢复安定,就放在明年年底吧,具体时间、事则由诸位爱卿安排。不过现在就可以把消息放出去了,让大家都准备准备。至于题目。由虞卿负责,可以联合学院一起出题。以法律、案件处理、民事纠纷、算数、治理、国家以及地方发展为主。地方考核可以加入地方特色、风俗文化等因素。”赵括想了个大概之后,很自然的把锅甩在大臣头上。

大臣,就是帮他干活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日日夜夜想着怎么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的原因。

人才越多,能力越强,他就越省事。

“法律、案件处理、民事纠纷、算数、治理、国家和地方发展……”虞信已经清楚赵括想招揽哪部分人才了。

“臣会努力办好。”虞信说道。

“最后一件事就是开发燕地,特别是辽河平原的事情。”赵括说道。

燕国,还是那句话,远离中原,气候寒冷,农业并不发达,全国主要产粮区就是燕山以南,以蓟城为中心这部分。

这部分水利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人口密度也很高,开发的潜力不是太大。

辽河流域到燕昭王时期才被纳入燕国版图,至今不过数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有效开发。

当然,除了辽河平原之外,北方还有面积更大的好地方,那就是东北平原剩下的地区以及外东北。

大面积的黑土地,意味着超高的亩产,即便有半年是冬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也都足以称得上王朝根基。

但赵国目前没有能力开发东北,不是因为道路艰难,沿途多沼泽。

对于人定胜天的华夏人来说,气候,土壤,这些都不是问题,中原曾经也不是沃土,经过祖祖辈辈开发治理,才成为了沃土。

人定胜天的前提是得有人,有足够多的人。

开发东北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那都得论代的,而且是好几代人不断努力才行。

问题是赵国现在没人。

吞并燕国之后,赵国人口也只是刚刚过千万而已。

这点人口也就勉强维持现在的领土,哪有多余的人口去开发东北。因此赵括即便知道东北有一大块好地方,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不仅东北,漠南东部,也就是后世内蒙古东部几个盟,也都是可以种地的。

后世内蒙古粮食产量比江苏、河北这些产粮大省还高,不过内蒙古的主要产粮是玉米,赵国没有玉米,只能种一点大豆,留着冬天喂牲口,真正开发成农田是做不到的,还是因为人手不够。

如果赵国有足够的人手,那也肯定选择东北,不会去漠南种地。

现在……东北和漠南,赵国都只能看着……

唯一伸手能够够着,并且有能力有人手开发的只有辽河平原。

辽河平原有大片的沼泽地和盐碱地,不过这没啥,有水就能种地,管你是沼泽地还是盐碱地,赵国都能改造,让你变成良田。

这年头北方是不缺水的。

水利建设好,辽河平原不仅可以种植小麦,粟,大豆,黍,还能种植水稻,后世辽河平原可是辽宁最主要的水稻产地。

因此赵国打算在燕国的基础上,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开发辽河平原,将辽河平原打造成赵国核心区域之一。

众人再次对视了一眼,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又要抽调人手了。

说实话,赵国之前是没想到李牧能够这么快把燕国打下来的,也就没有准备人手,绝大部分水利专家都还在河套挖河呢。

想要开发辽河平原,除了水利专家,还需要农家的帮助。

但农家除了几个老头在学院,剩下的全国各地都有,总不能把老头送过去吧,一路舟车劳顿,要是把人给颠没了,赵国上下得后悔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