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盲龟值木(2 / 2)
道生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贫僧初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也就是近些年才来庐山向慧远大师求学,不过道生的这个名字,却是贫僧自己取的。”
“哦?”桓谦跟着问道:“不知大师的法名何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答道:“贫僧年轻之时,一心想要普渡世人,成佛作祖,可却没料到屡屡碰壁,直到年岁渐长,贫僧才终于明白了,在这世间有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道生继续解释说道:“为僧也与做人是相同的道理,切不可好高骛远,一些基础根本之事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刚一出家就成佛作祖?然而当根本之事做好,大道至理自然显现而出。这也正是贫僧道生之名的由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好一句本立而道生,”桓谦赞道:“不过大师所说得这一句本出自论语,想不到大师竟然也对儒家经典了如指掌。”
魏晋名士都读《老》《庄》,儒教没落,不过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研读《论语》。
道生笑道:“儒、释、道三教本来同源,互为佐证,这些儒家道家经典,贫僧自然也略有涉猎。”
说略有涉猎,只不过是道生的谦虚之辞,这个时代的高僧,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学术上的大师,因为佛经如果直译,往往晦涩难懂,所以再讲解佛经之时,高僧们为了让人能听得懂,往往借用儒家和道家经典进行解释,借用的最多的当然还是玄学,不过儒家经典也必不可少,这也正是南传佛教与其他佛教分支的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
“大师果然博学。”桓谦笑道。
道生笑着说道:“将军过誉了,其实贫僧虽然读过几本书,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的弘扬佛法罢了。”
道生这样的人,在佛教人中当然以他为楷模,不过像桓谦这样的世族子弟就多有不解了:“人生不过百年,大师又何必如此劳心劳力,若不及时取乐,岂非浪费了这百年光阴?”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净土难信。既然得了这一世人身,当然要要好好利用这一世人身,勤研佛法,在贫僧看来,及时取乐才是虚度了百年光阴。”
“大师说得在理,”桓谦虽然如此说,不过却未必是如此想,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又何必非要与一名和尚争辩?于是转而问道:“大师所言‘人身难得’又是何意?”
“佛说,”道生笑着举起了例子:“在冰冷的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只盲龟。这只乌龟虽然寿命比宇宙还要漫长,但它的双眼却瞎了。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机会浮出广袤的海面一次。而在大海中,还飘荡着一段浮木,浮木的中间挖有如乌龟的脑袋一样大小的圆孔。远自亘古洪荒而来,载浮载沉。”
“每一百年才浮出一次水面的盲龟,它尖尖的头如果能恰巧顶再浮木上小小的圆孔中,只要得到如此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机缘,乌龟便能获得人身,重见光明。”
“可在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浮木究竟在哪里呢?”
“终于,乌龟好不容易又等到了某一个一百年,浮出了水面时,头顶终于触到了浮木。盲龟欣喜若狂,拚命地朝浮木游去,头顶奋力一顶,希望能嵌入浮木的洞孔。可乌龟是盲的啊,怎么能够找得到浮木上的圆孔?突然一阵巨浪打来,将浮木卷走,多少个一百年的机缘就如此的轻逝。”
“盲龟又跌到深邃的海底,潮来潮去,这只盲龟绵绵无期的究竟经历了多少个一百年?这就是佛祖说的盲龟值木的故事。”道生对桓谦笑着说道:“你我现在获得的这一次人身,比这只盲龟值木的几率还要低,又怎么能不善加珍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