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将血】三(1 / 1)

加入书签

叉是叉人用的,犁是用来犁扫云梯的。只是现在这种简易的叉犁只能固定在地上守株待兔,作用其实非常有限,主要是为了起到阻吓的作用,谁也不想从云梯上掉下来再摔在削尖了的树干上给自己的胸口穿两个血洞。但辽军还是攻上来了,这一次他们多造了不少云梯,四百多人分了二十几路开始攀墙。现在在墙头上守备的是涂弘和丁贵,每座云梯前都聚拢了十几个宋兵一组,杨庸教他们只掀云梯,爬上来的辽兵第一时间围杀掉。但辽军也不是没有还手的力气,白天不比黑夜,弓箭手们在墙头上有了目标,宋军开始出现了伤亡。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在天亮之后正式展开。辽军用添油战术不断地朝关墙上的宋军施加压力,越来越多的辽兵扛着越来越多的云梯加入到了抢关的战场上。他们的骑兵也试着冲击了一下关门,结果被密麻的拒马桩阻挡,招来的一队步兵又被良农的一都人马堵住,双方在狭窄的门道里展开搏杀,这里一旦交手,顷刻间便成了整个战场最熬命的地方。辽军攻门的都是精锐,宋军虽然有拒马桩做倚护,但缺乏战阵训练,互相之间配合生疏,默契全无,使得杀敌时也是乌龙迭出。只是靠一时的人数和地势的优势占了些先机,此长彼消,便和辽兵杀了个旗鼓相当。一时间关门内外血流成何,尸积如山。这一战直从卯时打到了辰时,杨庸采用车轮战术,分批将人撤下去换上来,五都人马轮流在墙头和关门两处轮战。辽军也尝试增加攻城的兵力,但是人多了根本施展不开,被宋军一轮箭雨射倒的人也越来越多。墙脚下更是尸横遍野,死后被宋军当成擂木滚石扔下来的,爬云梯被一枪朔中,掉下来摔死的,还有不慎摔在叉犁上变成了人肉糖葫芦的。辽军花了极大的代价,就只是用尸体在墙脚下堆了个斜坡,顺便也用肉体把那些要人命的叉犁砸断、掩埋住。他们攻不上墙头,宋军的伤亡就相对小了许多,除了不小心掉下墙去的,大多数伤亡都是被辽军的弓箭所致。但辽军人多,有人命来填,宋军人少,死一个算一个,经不起消耗。等到辽军鸣金收兵后点算,五都人马的折损其实也是相当严重的。首先承受住第一波攻门的良农就战死了十四个弟兄,伤了三十多,重伤等死的也有十多人,他的部下几乎人人挂彩。不过他们倒是拖了几乎同等数量的辽兵当垫背,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其余各都人马战损的军士加在一起也已经超过了百人之多。尽管如此,五个都头还是兴奋,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杀敌。从夜里打到现在,敌人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损失,不说伤的,光看墙脚下那一层辽兵尸体,少说也有三百多。张武威和许从山两人接替了墙头的防守,他们到谯楼找到了正自闭目养神的杨庸。两人满脸都是干了的血迹,杨庸让他们擦了把脸,问道:“军士们士气如何?”“还不错!”许从山答道:“虽然伤亡惨重了些,但是如此强度的交战俺们能坚持下来,弟兄们都觉得值了。”“是啊!”张武威接着道:“辽军少说有两千多人,我们只有五百。起初弟兄们还有些担心,但有公子运筹帷幄,统筹御敌,只觉得事半功倍,我们也不是没可能打赢这一仗。现在该着急的是辽军了吧,死了这么多人,他们怕是要拼命了。”

“往后的一天一夜才是最艰难的时刻。”杨庸叹了口气,手里一堆五百杂鱼,才一个时辰就死伤一百五六十人。剩下能打的,全加一起也只有三都人马多一点,这才哪到哪呀!辰时才到,辽军再来个七八次同等烈度的攻势,恐怕就破关了。杨庸想了想,又说道:“将士们不惜命是好事。可是新兵上阵,最忌讳的就是头脑发热,一窝蜂的涌。双方都在消耗,都在斗谁更冷静。卯时一战,辽兵又输了一阵,但他们势大,死得起人。和他们相比,我们虽然损失较小,但五都人马已去其二,往下便不能轮换休整,不能兼顾后勤辎重,这样一来,我们的总体战力的损失便是十去七八了。从现在开始,每一次交锋都将考验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最低的损失来换取时间。你们懂么?”张武威和许从山两人一齐摇头,“公子说的太过深奥了。”“哎!”杨庸叹了口气,才道:“我说的其实就是两个字——保命!让弟兄们多照顾自己,也多照顾身边的同僚。身边少一个人,他们便少了一分掩护。在战场上要学的,就是一起保命。只有保住了自己和同僚的性命,才能更好地杀敌!”这回两人听懂了,可是转念一想,这保命又该怎么保?打仗么,总是要死人的。战鼓一擂,全军冲杀,丘八们以死不旋踵、马革裹尸为战死的最高殊荣。保命这一说传将出去,多数是要被人笑话的。“公子是说要我们逃么?”许从山试探地问。杨庸被他这一问问得怔住了,抓破头皮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总是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真想掰开他们的脑袋,然后把自己的东西一股脑地灌将进去。“算了!”杨庸一摆手,不打算继续纠缠这个问题。反正经历过激烈战阵而幸存下来的老兵不用教也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保存自己。这五百守关军士打了如此惨烈的一仗,不管最后剩下多少人,日后都是可战之才。辽兵很快又开始攻起城来,一上午大大小小的攻势发动了四五次。宋军左挡右突,击退了一批又一批杀红了眼的辽兵。最后逼得辽军主将军帐前移,亲自到前线督战。杨庸站在谯楼上远远望去,只见辽军黑色的中军大旗上红描了两个硕大的金字——“耶律”,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