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太岁(一)(1 / 2)

加入书签

大战之后,岳飞面临着新的选择:第一选择当然是分兵东进,配合振武军团将长城以南的土地全部拿下,占领迁州长城隘口,将处于非常有利的战略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一步绝非轻而易举。对面的宗弼,还有比较雄厚的兵力,骑兵对步兵又有天然的优势,即使将天狼、云捷两军团都拉过来,也不过是一个均势。如果不分兵,单单靠一个半残的振武军团,恐怕根本无力进取迁州。那么,敌我双方将长期战斗下去,燕京战役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处于两难境地的岳飞,在天狼、云捷军团主力到位之后,毅然发动了进攻,攻击的第一目标就是被金军占领的燕云、云燕两山。两百门威远大将军炮,再加上三百架重型投石机,远程火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一直就是大宋步兵主力的天狼、云捷军团,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上了山头。然后,把大炮拉上山去,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敌人冲击的区域,动员一切力量构建防御工事,岳飞当即命令成闵率领云捷军团中军、左厢,北上略地。留下右厢,配合天狼军团做长期防守的准备。

七月初五,战斗双方发现,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战前:宋军摆出一副坚守的架势,金军不时出击骚扰,俨然是进攻的一方。不过,进攻者无力再攻;防守者无心恋战,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战局稳定下来,捧日、宣毅军团转向后方休整,在顺州城外,他们居然见到了皇帝陛下。赵桓能来,也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古北口大战,我军虽然给予敌军重创,也是损失惨重,岳飞面临兵力不足的窘境。现在这个时候,除了虎贲军团可以调上去之外,大宋在短期内也是无兵可用。连年用兵,财政压力很大,而且金国实力大减,我军防守压力大大减小,再筹建新的一线兵团没有意义。燕京初定,民心军心都不稳固,一旦发生骚乱,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赵桓的结束语很有分量:“所以,虎贲军团必须北上,朕不到前线去,坐镇燕京,又有什么危险?朕虽非开国之主,担子却比开国之主更重。燕京离开的日子太久了,那里的百姓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国人,朕不去能行吗?做皇帝的,许多东西也要自己亲自看过才行。”

最后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韩世忠、张浚不能再劝,只能遵旨行事。

既然能到燕京,再去顺州也不是什么大事吧?呵呵,这就叫得寸进尺,尺度的拿捏赵桓非常有心得呢!进京述职的龙骑军团都指挥使萧合达,至北京大名府面圣,也被赵桓带了过来。萧合达以为赵桓只是率性而为,他哪里知道,赵桓此举大有深意。河西走廊地区,党项贵族内迁,目前以萧合达、任得聪两方势力最大。萧合达身边的人很杂,党项人、契丹人、吐蕃人、回纥人都有,俨然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人物;任得聪身边的都是早先在西夏为官的汉人。汉人吗,不用顾忌,外族则必须慎重啊!当年大唐何等强盛,一个安禄山将所有的辉煌都推进了无底深渊,历代帝王将相总结出的原因很多,赵桓的结论却不同寻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时的名将,前有哥舒翰、王仙芝,后有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都出身异族,汉人中只有一个郭子仪还能拿得出手。让外人手握重兵,终究不是上策。所以,赵桓打算让萧合达挪挪窝,牛皋殉国,由他出任宣毅军团都指挥使,重组宣毅军团还是适宜的。张叔夜临终前叮嘱过,适当的时候,军团都指挥使互相调换一下位置,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前些年,一直打仗,不能轻易动他们,现在则大大不同了。

“臣等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地下跪着的一干将领,身上都有伤,一块又一块白布,一处又一处血渍,看着怎不令人心酸?

八万精锐只剩下这些人,都凑不足半个军团,这就是该死的战争!

赵桓下马,扶起李显忠等人,一个一个看过去,无关痛痒的勉励,还有什么用,能做的只是对于这些劫后余生勇士的敬重。

在士兵们中间,问问这个伤情,拍拍那个肩膀,赵桓的话也不多。回到队伍前面,嘴唇颤抖了很长时间,赵桓才说出了一句话:“朕欢迎你们回家。”

两万余名战士,克制地哭泣,男子汉大丈夫,想哭又不肯,不想哭还忍不住,哀伤陡然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赵桓紧握双拳,振声说道:“受伤的士兵,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医治;死难家属,国家会管到底。烈士子弟优先进入大学、军校学习,重建军团,可以让他们进来,接过父辈的旗帜,继承父辈的光荣。捧日、宣毅打出了打出了国威、军威,你们是全军的骄傲,国家的骄傲,朕的骄傲。”

顿了顿,赵桓话锋一转:“朕带来了一个人,他一定可以让宣毅军团重振雄风,可以带领宣毅军团走向更大的辉煌。他就是龙骑军团的都指挥使萧合达将军,他就是你们的新的长官。”

萧合达一愣,没想到官家的一句话,就免了他的职务,又给了他一个新职务。萧合达没时间考虑什么,上前跪倒:“臣萧合达接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赵桓很满意萧合达的顺从,也就给他留了余地,“宣毅军团情况特殊,准你从龙骑军团调遣五百名骨干充实到这边来,给你半年时间,朕要的是比钢铁还硬的宣毅军团。”

萧合达退下,赵桓提声喝道:“岳云、郑七郎何在!”

“在!”

“岳云任宣毅军团左厢都指挥使,郑七郎任捧日军团右厢都指挥使。好生做事,勿失朕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