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章 首战走马梁(中)(1 / 1)
第一次的进攻,鞑靼占不上什么便宜后就退了,双方在弓箭对射时死伤了几人外,其余没什么杀伤,鞑靼是来抢东西的,不是来拼命的,眼见明军准备充分后,防守手段层出不穷,就退兵回营,商量下一步,派出大量游骑寻找别的路,能不能绕过榆林堡。
可以说章子俊对参将褚茂林的排兵还是很欣赏的,面对几倍之敌能做到不慌不忙,进退有据已经难能可贵了,其实对于边关守军来说,只能固守,因为一旦被攻破,堡内的妻小儿女也会遭殃,不得不拼命,这就是当初朱元璋定下的兵卫制,虽然在内地已经糜烂不堪,可是在这些边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是夜,章子俊让褚茂林准备好一百骑,每人携带五枚“火雷”准备劫营,堡内人员做好接应即可,因为目前堡内拼凑能骑的马也就怎么多,所以吩咐褚茂林劫营是假,主要是等鞑靼大营起火后,从侧面往敌方大营扔“火雷”,不要去管能不能炸到什么,主要是形成一堵火墙后,跑到大营背后去收拢鞑靼的战马,不要恋战,也不要贪战马多少,能收多少就是多少。牵了马就往回跑。
到了子时,褚茂林带了一百骑就出发了,行进到鞑靼大营还有半里地时,被鞑靼哨岗发现,立马号角声大作,呜,呜,呜,二短一长,意味着有敌人进攻,鞑靼大营立时沸腾起来了,褚茂林一看巴比q了,还没接近敌方大营,就被发现了只能往大营侧面跑,此时只见走马梁上星火点点,一阵火星落下后,鞑靼大营后方的马圈及为数不多的粮食、草料、车架猛烈爆炸起来,引起了一场大火,随着火星的飞溅开来,又沾到了后营的营帐,原本鞑靼大营听见有警戒的号角,正往后营去牵马,这一下起了大火,就开始乱了起来,救火的,逃跑的,要去牵马,乱成了一锅粥,奇怪的是这种火用水浇不灭,而且会更旺,沾到人身上也拍不灭,就开始奔逃了,这一逃不要紧,身上起着火,碰到什么就烧到什么,这些营账一碰就着,就这样火势越发蔓延开来,最恐怖的不是烧着的人,而是马,有马匹已经成了火马了,马负痛到处乱跑四散开去,一场更大的火灾很快就蔓延到了前营。
褚茂林大喜,巡抚大人了敌如神,本想退了,现在赶紧往侧营冲去,趁着鞑靼混乱,来一个侧面突击。可是褚茂林想的很美好,结果在接近大营还有二百米时,从大营方向迎面奔出一队鞑靼骑兵,这一队人马是鞑靼的游骑,为了防止夜晚明军偷袭而设的流动兵马。
褚茂林一看也罢了,命令手下准备扔“火雷”了,扔“火雷”时,首先就是点起火把,一百人手忙脚乱地点火扔雷,此时距迎面而来的这一队鞑靼只有不到百米,显然鞑靼被今晚的大火惹毛了,所以动作相当快,手中拿着乱七八槽,五花八门的兵器哇哇叫喊着,往前冲锋。
最说褚茂林刚站定,吩咐点火扔雷,每人五枚全是拳头大一点的小雷,这种雷里面没有火药的,扔出一波后,还要等这些雷落地摔破后才能起火,也因为是小雷,便易扔的很远,首波百枚前前后后,稀稀落落地扔了出去,接着扔第二拨,第三拨……,这个小雷最远也就扔个三十米左右,力气小的扔二十米,慌忙中还有扔十几米的,等到落下去后,正好落在这队鞑靼骑兵头上,随即就起火烧了起来,这种粗炼出来的混合油,烧起来有多快,不是一般地起火,而是爆燃,这一队鞑靼有上百骑,就这样身上、马上起火了,地上火势更旺,马畏惧火,这一下就不听主人了,往两边乱跑开去,马蹄带着地上的火苗弄的到处都是火,冲在最前头的鞑靼兵可就苦了,身上、马上全是火,在地上翻滚起来,被后面奔跑中刹不住的人马踩死。
等到褚茂林扔完所有的火雷后,也不管这队鞑靼骑兵怎么样,赶忙往后侧沿着走马梁下奔去,果然看到许多的鞑靼战马,稀稀拉拉远离火灾现场,显然这些马是逃出来的。
褚茂林也不答话,牵了一匹把马缰绳系在自己的马鞍上就走,余下的人也在一样照做。还有人牵了两匹的,也有人什么也没捞到,却赶了一群羊,这羊是蒙古人的主食,现在逃出来在黑夜中聚集在一起嗷嗷地叫着,正好便宜了褚茂林。
这一场大火鞑靼可谓死伤惨重,在黑夜的混乱中死了二名台吉,不是被火烧死,而是被人马撞死踏死,折腾到天色大亮,才收拢了大半人马,惊魂未定中,好在没有明军来攻,剩下的几个台吉一商量拔营就走,可是很不甘心,清点人数后,各部落都有人员伤亡,气恼不过就对榆林外边的小堡下狠手,吴家堡是一个土墩堡,建在一个黄土墩上,三面很陡,只有一面是一个缓坡,土墩中地方也不大,堡内能容纳几十名兵丁,主要用于预警,围绕主雕楼边上修筑土墙三道,面对缓坡形成一个阻击防御。
有鞑靼部落一想拿不下榆林堡,难道还打不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土堡吗?就拿这些小土堡出气,三五成群地纠合了几百人马,往吴家堡猛攻。
前面说道,在大明九个边关中,最不怕死的最彪勇的就数榆林卫了,因为条件最差加上赤贫如洗,打起仗来不顾性命是为了自己战死后,朝廷就能给家人许多钱粮,吃上一口饱饭,不至于天天饿肚子。在这种环境下,人对生存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最低。
刚刚收拢败兵的鞑靼一看有些部落在进攻左边小堡,如能攻下多少也能弥补一下昨晚的损失,也就不约而同照样学样去攻右边的孟家堡,蚊子虽小多少也是肉啊,而更多的是报复出气。却不知自成化年来,在边关鞑靼的一场更大的伤亡而至。从毛里孩入河套起,每一次边关告急,鞑靼侵入边墙,几万人对战,死伤都不重,双方死伤百人就算是重大伤亡了。而这一次发生在榆林堡的战斗,让往后百年内,蒙古兵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奠定了西北榆林地区相对安定的局面。
先来说吴家堡的章勇带领一队总旗,按明朝的编制,一个总旗的兵力为五十六人,张勇目前为总旗官,手下有五个小旗官,每一个小旗官手下有十个大头兵。二个总旗是一个百户,所以一个百户就是一百十一人,也有一百二十人的,十个百户是一个千户,所以一个千户满员的话是一千一百二十人,五个千户就是一个卫所,所以一个卫所就是五千六百人。目前榆林堡只是一个千户所,整个延绥地区是一个卫所,每年朝廷给延绥的兵饷就是按卫所发放的,可不知一个卫所五千多人要养活几万家眷,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而榆林地区因为环境恶劣,生活更加艰难。
章勇现在站在了吴家堡的最高处,就是一个土楼,用黄土堆积成一个四方形,别看土楼很大,土楼底部是实心的越往上越小,最上面是用木板搭建而成,上面一层作为平时瞭望警戒,最多只能站立十人左右,下面一层用作睡觉囤粮、放置兵器之类。这样的土堡平时也就一队小旗驻扎,这一次章子俊把兵力增加了五个小旗,也是为了防止鞑靼攻打。按照以往当有千骑的鞑靼来犯时,就会放弃吴家堡和孟家堡,收缩兵力,坚守榆林大堡,而只一次却碰上了从来没打过仗的章子俊,对于这种古代的作战更是一巧不通,只知道坚守就是胜利,多一个点就会让鞑靼多一个分心,像攻打这样的小堡,少说也要几百人马,外围的兵力分散了,进攻榆林堡的压力也会小一点,当初就是这样考虑的。可现在经过昨夜的放火偷袭,鞑靼不打榆林堡了,改成打这二个小堡,一是为了出口恶气,二是为了报复,三是能捞一点是一点,提振目前这种失败的士气。
章勇的布阵是让缓坡上的第一道土墙下埋伏一队小旗,等敌人上坡后就用擂木、擂石,可以顺着坡度滚下去,第二道土墙下又是一队小旗,主要是用弓箭射,最后一道土墙下也是一队小旗,如果前面挡不住,最后就扔“火雷”,如果还是挡不住,就全部进堡内,利用厚实的土屯墙,居高临下施放“大火雷”,就不信这样的防守还能冲上来,没有千百人垫底别想攻破。而自己带着五名重箭手就在土楼上放冷枪,章勇手里拿的可是膛线燧发火枪,米尼弹能打三百米远的有效杀伤,就当那些不要命的鞑靼身穿多层披甲,二百米时也够喝一壶了,以前测试过,二百米能打穿鱼鳞厚甲,一百米时能打穿二层厚甲……。
目测站在土堡上距坡下第一道土墙正好是三百米左右,而且还是居高临下。
章勇静静地等待着坡底下一里外鞑靼骑兵在组织冲锋的阵型,捣鼓了半天,在一声号角声下,看似很松散的阵形,其实是一个锋矢状,缓缓而至,这是在积蓄马力,等到最后几百米时速度加快,直冲土堡外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