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南洋鬼巫 上(2 / 2)
不过动作虽然是即为缓慢,可是仍然对修练中的十四人造成极大的威胁,他们现在是比速度,如果十四人先一步修护好自己的心神,那这些怪物就是难逃被抹杀的命运,可如果是怪物先行达到十四人的打坐处,那十四人的命运就堪忧了,即使不死那也得脱层皮、去半条命,这是非常诡异又危急的情景。
小书和小蔓两个器灵在圆梦空间中是急的直跳脚,可他们俩又无法出手,也无法替白承嘉召唤出五鬼帮忙抵挡一下,更不能让未达塑体期的萧杞他们出去枉送灵体,未达塑体期的他们,要是以本体出现在随心域过久,那可是会被打回原形的,白费了他们一段时间的修练。
阿丹和妮妮虽是星承四圣兽之一,但是他们依然是属于阴灵之体,未达塑体期之前,也是无法直接以本体出现,他们要是被打回原形,那可是比萧杞他们还糟糕,因为兽灵的修练本来就比智灵来的困难数倍。剩下的植灵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连凝魂期都还没突破,就算出去也就是人家的菜而已。
就在情况万分危急之际,眼见著十四人距心神完全修护还有一大截差距,可是十几只怪物却是已经一瘸一拐的就要接近白承嘉等人,彼此间的距离已经不到一米了,这根本不用多久就会进入怪物袭击的范围了。
千钧一发之际,白承嘉的身体突然绽放一层银色炙眼的光芒,在怪物前进到半米距离时,银色光芒迸发直接照射到怪物身上,十几只怪物突然呜咽了一声惨嚎,顿时被崩飞了二十几米,全部倒地蠕动,看来要再次起身前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这是白承嘉身上的守护纹即时发挥了作用,以至阳至刚的气息瞬间崩退这几只阴煞尸怪,尸怪被这些至阳至刚的气息破坏并击散了体内积聚的阴煞之气与怨晦之气,这才如同被抽空的元气般,软瘫在地面无法动弹,加上此处的阴煞之气大多被十四人的星承法器所吸收,只剩下微薄的阴煞之气,它们要吸收这些稀薄的阴煞之气来恢复,没有几个时辰是不可能恢复的,也许剩下的阴煞之气还不够它们恢复用。
这种尸怪就是源自于南洋红巫族的邪恶秘术,懂得此道炼祭尸怪的都被称为鬼巫,是红巫族中的祖师级人物,炼祭过程是极为残忍,首先采用的尸体必须是死亡不能超过三天,而且必须是那身负多条人命的穷凶极恶之徒,然后废其五官加以净泡在污秽之池,周围布下罗天聚阴大阵,炼祭百日而成。
污秽之池乃是号称万骨坑,虽称万骨却是古法传言,大多以七十二具尸体弃置于坑中,随著血污和尸虫的兹长,再将九个活人推入坑中活活困死,同时封印住其魂魄与怨气,再将尸怪之体置入其中加以炼制而成。当然这是古法流传,在当代中是否还存在这么恐怖的作法,那就不得而知。
在古代的皇权时代,什么离奇残忍的事情都是有可发生的,那种不太讲人权的时代,皇家与官家永远都是最为尊贵的,一般老百姓就如同牲畜般的命运,如果是明君时代那还好,要是遇上了暴君,那尸骸成山都不是件奇怪的事。
尸怪的五官被挖取后,鬼巫就会利用这五官招其魂魄,将五官和魂魄锁于命匣中,从此这尸怪就会成为鬼巫的奴仆。这是这种术法都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现在突然出现在这海巡监狱的刑场,确实是很诡异的事,难不成刑场的地下坑道就是万骨坑的祭坛,那也真是太离奇。
要真是这样,那也就是说这地下坑道中至少藏有一个鬼巫和六个圣巫,不然哪有可能主持这种阵法的运作。在南洋红巫族中,以鬼巫为最高等,他们称之为祖巫,之下就是圣巫是族中的大祭司,然后是冥巫为祭司,师巫为祭祀,徒巫为学徒。
小书和小蔓看到守护纹的自主守护功能启动,两位器灵都不自觉得松了一大口气,但是随即又担心起来,万一地下坑道中的巫师感应到尸怪的情况,突然出来探查情况,以现在这十四人的状态,那还真是不够人家推一掌的,而守护纹已经发动过一次,那也不可能马上可以再发动一次,现在就等于守候命运的判决。
就在小书和小蔓想办法时,白承嘉的变异再生,五鬼不知为何突然自主脱出纳灵环的束缚,一字排开挡在白承嘉等人前面,一副为他们护法的架势,仔细看五鬼,他们全身上下也和星承法器一样,不停散发著绝烁的黑色光彩,犹如黑宝石般的亮丽,同时微薄的阴煞之气也同时不断的进入五鬼体内。
这一幕是真的过了小书和小蔓的想像,同时形成的一个想法,难不成这五鬼也成了星承守护法器不成,不然怎会自主的脱离纳灵环,还会主动吸收阴煞之气,这可是只有法器才可能有的功能。
其实他们没有意料到也是正常的,原因是白承嘉的真武玲珑塔在吸收阴煞之气进化时,连带的净化了被拘禁在纳灵环中的那只地凶,将其将怨气、晦气和脏气分别净化,又助其吸收阴煞之气,让这只地凶蜕变成为纳灵环的器灵。
地凶器灵的灵智虽是刚刚形成,却也知道护主的基本意念,看著自己的主人面临险境,这才自主决定放出五鬼,并且私下授与他们吸收阴煞之气的心法,让他们一起为主人护法,避免有外邪乘机入侵。
而这只地凶却与兽灵、植灵和智灵都完全不同,它是完全属于山川土石之灵所凝聚,按理说这是宝典必须进阶到三品以上才有可能出现,可却没料到却会产生这种奇特的变异,也是钻了圆梦法则的空子,因为纳灵环并不在圆梦空间中,自然也不归属圆梦法则的束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