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中书省变司礼监?(2 / 2)

加入书签

只是裴远让裴远独任西京留守兼承天府尹,放权还是放的有点大了,现在的裴远他还可以信任,但是日后呢?

而第二件事,就是李圣天西来的事情,按照曹六郎曹延禄的上报,李圣天早在七月份就已动身,除了留下李从德监国以外,曹元猩、李从煜等人都被他带上了。

张鉊没想到李圣天对于到一趟中原,执念这么深,而且他也感觉,李圣天甚至有在中原常住的意思。

可是安西如今还万万不能缺了他,如何把舅父天子忽悠回于阗,再当几年看守西大门的牛马,这是个问题。

最后一个事情,那就是全方位的政治架构调整了,张鉊现在实行的,是一套大唐与五代制度的杂糅。

在中央层面,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加上枢密院并行的格局。

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张鉊就发现了大量的职权重叠不清和推诿扯皮等情况。

因为实际上三省制度在唐中期以后,就已经名存实亡。

枢密院的很多职权,以及后梁、后唐的朝堂架构,跟三省制是有重复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三省制这套职在辅左皇帝的官职体系,最初设计的时候,把皇帝都想象成了唐太宗这种标准的。

但实际上,从古至今这么多年,能有几个皇帝像唐太宗一样勤于政事、知道百姓疾苦,而又能虚怀纳谏的?

特别是门下省,那一串串职责,皇帝但凡肚量小一点,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所以三省的职责,直唐太宗以后,逐渐就开始被更需要听命于皇帝的各种使职给分夺了。

同时,三省制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官权力的高度集中,若是英明的君王,尚能驾驭,遇到几个能力不那么行的,只能是被耍的团团转。

张鉊没有唐太宗那份自信,唐太宗很有信心把接班人都培养成跟他一样的贤君,张鉊则估计自己的后代,庸主应该是占大多数。

当然,他也不想用唐朝那种养蛊式的继承人培养办法,所以三省制度必须要因时做出改变了。

张鉊的设想,是将跟皇帝关系最为紧密的中书省,彻底改成皇帝的秘书班子。

把中书令这个职位,改为虚职,用来追赠,恢复同中书平章事的官称,作为丞相的加封。

中书省的实际长官为中书侍郎,主管进呈国家政务,宣布诏令,将大臣的奏疏呈递皇帝御览,挑选,区分紧要与非紧要后,分别呈给皇帝。

设中书知制诰一人,作为皇帝最腹心的侍从随时随驾,掌管册书、制书、诏书、敕书、诰命等事。

设中书舍人六名,分别对应立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负责班薄、制敕、点检等职责,其余符宝、通进、进奏等司、院不变。

但是会把中书省原本用来纠正朝政缺失,用人不当,官员违法等职责的左右散骑常侍、左右司谏、左右正言等官职合并到门下省去。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换源app】

中书省至此,不再担任监察、谏议等职责,成为了皇帝的专属智囊、秘书团。

张鉊甚至准备在科举完备以后,让中书省官员不通过普通的科举选拔,而通过皇帝开的恩科特别选拔。

这实际上就很有明代司礼监的味道了,大方向上差不多,只是具体的只能还有些区别。

而接受了中书省让出的左右散骑常侍、司谏、正言等官职后,门下省的封驳、监察、谏议等权力,责会得到加强。

同时具体的政务系统,将会大量来到尚书省。

张鉊准备以加了同中书平章事的尚书左仆射为首,尚书右仆射为副。

同时会给六部的某些左侍郎加参知政事衔,让他们也形同丞相参与国事。

这样一来,张周的中枢权力结构,将变成皇帝亲任中书令,下面则配置门下侍中,同中书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和若干参知政事为群相。

地方上,道大使这个称谓,实际上是张鉊为了打压节度使职权设立的,全称实际上原来的节度大使。

而现在根本就不适用,甚至连现在的州县体制也不适用了。

但是这些,张鉊必须要等到冯道和赵莹回来之后,再做出安排。&divid=&quotdevice&quotstyle=&quotbackground-color:#c0d16d66font-size:16pxborder-radius:10pxpadding:010pxcolor:#957575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family:fangsong&quot&gt&/div&g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