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争论(2 / 2)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没有找到具体数据,只是在广东青马仪表场的一篇报道中曾经提过,为解决类似问题共投入资金一百三十余万,我想,单纯的感应设备投入大概用不了这么多钱,不过相关的,当发现不合格产品时怎样处理的问题就要麻烦多了,终究生产线一开,不可能每发现一件不合格产品都要停下来再让人工去处理。”吴可能答到。
“噢如此说来,改造流水线的一次性投入非常高。题目给出的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工厂,其潜台词就是这家工厂没有多少资金,拿不出这样一笔钱进行设备改革。”听完吴可能的介绍,孙志坚分析道。
“难道说是采用增加人手来解决?从已知的案例中,这属于效率比较低的办法,不仅没办法完全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出现,而且还要增加检验工人的数量,虽说短时间内投入的资金不是很多,但长此以往积少成多,那也不是一个少数。”丁德胜也提出自已的意见。
“题目中所描述的工厂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一家企业,三十几名工人,固定资本三百万元,年产值在三百八十万元左右,假如改造设备的投入是在一百万左右,这家工厂完全可以咬一咬牙,挺过一年,只要熬过一年的艰苦,以后就不必再为产品质量担心,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吗?”
显然,丁德胜的意见是偏向于通过设备改造解决问题。
“呵,您的想法的确很好,不过实际上却很难行的通。三百八十万的产值表面看起来不少,但除去原材料,机器折旧,电费水费,人员工资,各种摊派费用,工厂真正可供使用的费用能有四分之一就不错了,假如改造费用达到一百万左右,也就等于把工厂一整年的流动资金全部占用,也就是说,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工厂的资金链条很可能马上断开,工厂直接面临倒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生产线的改造,那几乎跟赌博没有两样。工厂的负责人如果敢这样干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无可救要的乐天派,要么是吃了太多的**。”孙志坚笑道。
同样是优秀人才,学校的老师和公司的推销员还是有区别的,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思想的方法。
三个人的讨论在继续,释天生没有发言,只是一直在听。
从激烈的辩论中他知道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人工的方法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二、设备改造无法行通,因为工厂现有的资金状况难以承受。
这似乎成了悖论,符合这个条件,必然会违反另外一个条件,怎么样才能做到两全齐美呢?
讨论来,讨论去,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但使终也没有一个满意的。
头晕脑涨,释天生的感觉。
丁德胜和孙志坚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双方都坚持自已的观点,谁也不肯退让,似乎从纯粹的问题讨论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面子之争。
“呵,冷静,冷静,屋里的气氛太热烈了,透透气,透透气。”激烈的讨论连吴可能也插不进嘴,伸手推开身边的窗户,他想让正在激烈讨论的两个人情绪冷静一些。
不过吴可能大概忘记了这是在大厦的十五层,空气的流动远不似地面,一股略带寒意的疾风吹了进来,散放在桌上的几张纸被刮起在空中飞舞。
“风?是风!”看到还在空中连续翻滚的纸张,释天生的眼睛突然一亮。
↑返回顶部↑